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反思及评课

(2011-03-30 08:13:43)
标签:

数学

杂谈

分类: 创新杯

张中华

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在教学中我能创设一个学生较熟悉的数学情境,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让学生比较后,就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体积大多少?”这时学生全愣住了,因为学生还未学过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情境创设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他们探索长方体体积的欲望。

二、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我不仅仅让学生学会长方体、正方体的计算方法,而且还渗透了“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的整个过程,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长方体的体积与正方体的体积比大小?)

三、能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时我能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每一个小组利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把相关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自主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同时结合摆小正方体的过程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从而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含义,最后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课的学习历程:猜想——实验——观察、发现、得出结论——验证---应用。

四、自主探究的有效性和有效交流待提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计算公式的理解,让学生交流小正方体的数量是如何算的?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自主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并在小组中交流。小正方体的数量=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教学时间用于过多,但成效却不大,学生还是未能很好地说出来,以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不够。因此如何科学地设计数学活动,提高活动的效率,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在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评张中华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王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概念,体积单位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中张老师能准确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这几个方面的设计比较突出。

一、  巧设冲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新课开始张老师首先安排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类比,要想精确地知道到底谁的体积大,利用已有的知识没法解决,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挈机,由此引发学生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长、宽、高有关,紧接着教师通过课件的演示,进一步强化这种感知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然后通过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木块任选块数,摆长方体,进一步探究长、宽、高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在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发现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了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并逐步归纳出计算方法

二、  有合作有交流,补充中愈见完善

无论从问题的解决还是计算方法的推导,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体共享,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三、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整个过程学生在摆一摆,数一数,想一想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