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4日,周六。
持续的高温没有衰减的迹象,户外的脚步变得犹豫傍徨起来,爱的追求与苦的历练交织折磨着自己。
决定跟风溯溪而去,户外向往的力量支撑着行动的脚步,我没有更好的选择。今天的线路是芙蓉溪溯溪穿越,公告的等级为休闲亲水级。这是夏日的最好安排,它吸引了一些不明就里的朋友。
行动在沉闷的天气中拉开序幕。因为无风,雾霭笼罩了天空,太阳在冥蒙中露着狰狂的笑,乡野包裹在热浪之中。但这改变不了山友户外快乐的本性,车行一路,笑声一路。不知不觉间,车便越过北峰,顺利地抵达到连江贵安村。
沿潘渡溪向村后的山谷驶入,过仁山、坡西,车在公路尽头的村子停了下来。廷洋坂村以它的安宁迎接了我们。迫不及待地顺着延伸的机耕道走去,十六人的队伍把队长甩到了看不见的身后。对讲机传来了一声回头的呼唤,大家这才明白走错了方向,原来队长落在村中问路去了。
嘻嘻哈哈地撤回到村中,汗水开始淹湿了队员的衣衫。因为休闲亲水的告示,几名队员装备潦草,女队员“柠檬”的凉鞋开始掉帮。为了这一修复,已经迟行的队伍再次损耗了一些“清凉”的时间。
在村民的指点下,我们朝村头的溪中走去,跨过溪流,跃上养殖场,顺着田埂进入机耕道,再沿道朝山里走进,于桥头前再次跳入溪中,开始跳跃着溯溪流的方向朝山谷深入。
芙蓉溪,一条知名的溪流,不因为它的风光峻美,却因为它盛产国石田黄而扬名。溯这一溪穿越,我们幻想着在脚步之外能意外地捡拾到国宝田黄石。

(上图由同行山友拍摄)
在巨石间跳跃,在清水中迂回,脚步和着汗水在烈日下流动。当溪床收窄、峡谷峭立时,第一道瀑布深潭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左寻右突穿越攀登的路线,最终无果。或许游过深潭攀援是最好的线路,领队之一的“极野客”已下水探察,但这样做携不过一些装备,也阻止了一些晕水的脚步。这不是最佳的选择。退出深潭,从左侧小溪上艰难地攀援而上,择路绕行,却意外地邂逅了灌溉的引水渠。
沿着引水渠或窄或宽的护沿向上游走去,一道长长的溢水槽打湿了所有人的鞋袜,这迫使队员们放弃了避湿的努力。队员开始或继续扶壁而行,或干脆沿渠淌水而入,直抵达灌溉渠的引水口--芙蓉溪第二道瀑布深潭的顶部。

(上图由同行山友拍摄)
这里,一条山路可以引我们穿越,我们也看到了“718越野队”曾留下的路标。但我们依然决定溯溪而走,队员们开始明白今天的线路已非休闲亲水之路,一些队员开始发起牢骚,我也开始在酷暑难挡脚步飘浮中摧毁着自己的意志。这个时候,队伍中如果有一个声音呼吁退出,我会立即响应!但是,没有声音。我只能掏出扇子使尽地扇着透襟的汗水,但怎么也扇不走身体滚滚而出的热浪。歇息当儿,水是最好的饮料,水果是最佳的美食,我却忽然想起了空调的家,想起了街角的冰厅……

(上图由同行山友拍摄)
继续跋涉,清清的溪水真让人想停下脚来把身体泡入其中,但前路遥远,脚步催促,不能耽误。鞋袜已从此成了潜水的外衣,甚至择水而潜,那样身体的感觉会更舒服些。
又一次迂回攀登到第三个瀑布深潭的脚下。这个瀑布更加高耸,路在何方,队长一番搜寻。隔岸,一顶挂在岩壁上的草帽似乎揭示了某种信息。沿草帽方向攀登向上,“铁面”山友率先冲击。但见他沿着凹凸的岩壁像个壁虎似地攀援,竟然撇开草帽直接斜切攀爬到瀑布顶上,令人咋舌钦佩。后续的几位山友则按草帽的线索往山上攀登,那上面或许有藏着一条穿越的路。我与其余的山友则后撤到低矮一些的山壁向上攀登。艰苦的攀援之后,山上果然出现了一条横穿的山道。但就是这条不起眼的山道,让一位未发现的山友被遗漏地抛在了队伍的身后。还好手机挂通,终得以汇合。
沿山道走进,那林木茂密的山路让我们这几位山友舍不得离开,但大家还是不得不追随着溪流的步伐而去,再入溪中,却又来到了一个更大的瀑布跟前。落后的我们这时看到了几个于溪床中掏“宝”的村民,也一眼看到了高高地坐在瀑布顶上等候我们的极野客。
绕到瀑布底下,从岩壁上择石缝攀登向上,一级级地伴着哗哗的水流抱紧岩石小心攀援,踏踏实实地攀到了山梁上。一屁股坐下,一阵阵山风透过山林拂面而来,爽透心腑。真不想离开这个风的垭口,幻想着有一副吊床挂在树上,让我枕着山风听密林中虫鸣蝉唱,还有峡谷中流水潺潺的歌,直把自己听成一棵茂盛的树……


(上图由同行山友拍摄)
最后的队员也攀爬了上来,脚步不得不离开了。但一拐入山的背后,风便嘎然而止,热浪再一次裹上身来,裹上身来的还有饥饿、疲乏以及头重脚轻……
越过两级瀑布后,再入溪中,我们看到了先行的队员已在溪边展开了午餐。那一块荫凉地容不下更多的队员,我们向前分别择地午餐。我、铁面等4人于一岩石边架起了小灶,烹起了凡食中只有野外才最可口的人间美味。食着这些美味,双脚泡着溪水,岩石下的满足感涌上心来,便觉得来路的一切都很值得。
午餐休整后再次上路,阴云布了上来,天空更加沉闷,但却阻止了太阳在溪床上的肆虐。溪道已趋于平缓,乱石横陈下,行路和淌水却变得更加困难、缓慢。这时,我们看到了不少掏田黄的山民,以及架在山溪边的一排排工棚。他们几个人几个人地结组在河床上垒石为域,掘地三尺,试图寻找那溪中深藏的最原始的溪石,像淘金一样掏出田黄。这是这条溪的灾难!因为这个这条可怜的溪道已被无数的镢头利斧掏挖了许多遍,她美丽的生态早已满目疮痍、面目全非,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流水改道、坑坑洼洼、支离破碎……
行走已非常困难,溯溪已失去了快乐。没有退路,只能向前。一位山友的脚出现了抽筋,几滴雨点也飘落了下来。收起相机手机包裹进包内,追赶上前面的步伐,天空转瞬之间黑压压的山雨欲来。在双溪汇流口的瀑布底下,先行的队员游起泳来,大家也于此等候着落后的三名队员。
惊雷倏起,狂风大作。雷声和雨点把游泳的队员唤到了岸上。倾刻间,大雨排山而下,炸响的惊雷让人感到恐惧,心提到嗓子眼上。进退不得间,队员们只能畏缩在溪边高起的岩石间避雨。雨伞雨衣挡不住狂泻的雨水,眨眼功夫,大家都已成了“落汤鸡”。但是,后面的三名队员还未上来。
待到雨点小些,眼看着上涨的溪水以及那潮湿了的溪道,溯溪穿越已不再适合。而且,眼前的瀑布雨中攀登已十分危险。尽管后程还有许多美丽的风景,以及据说有高达70米的壮观瀑布,但在危险面前,大家已无心恋战,并决定后撤到工棚处。这时,我们看到了三名避雨的队员。他们比我们幸运,在惊雷炸响的当儿,害怕的女队员已不再迈步遁入到工棚。
一位山民煮沸茶水让我们饮用,这让我们很感动。淳朴是他们的优点,但短视也是他们的缺点。那滥挖的溪道他们负有责任,但更大的责任源于政府管理的无为,是人类群体自私欲望的膨胀。如果任这一状态延续,人类或许已没有未来。
在山民的指引下,我们从工棚后山的山道攀登而上,穿越到瀑布上一级的山边,用几乎滑行的方式下到溪床后,再小心地攀上一级小瀑壁,转向山中,从此往山道不断攀登向上,在汗水和雨水的洗礼中,克服重重困难,互相帮助,终于攀到了山梁上。再沿山道横切穿越过金狮公山,钻出树林,脚步便欣喜地踏上了机耕道。

(上图由同行山友拍摄)
雨停了,雷声渐行渐远。浮云像哈达一样系了山峰,一幅幅水墨画呈现了出来,意境空朦隽永。
收工的村民已骑着摩托嘟嘟地从我们的身后超越而去,眼前的机耕道离寿山村还有五六公里约一小时的路程。还好这是一条婉转山峰的平缓道路,雨后虽有一点泥泞,但长途跋涉中,队员们依然能卯足干劲奋力前进,追赶在寿山村华灯初上时能顺利抵达村中。
这场雷阵雨的甘霖把热浪压了下去,山村的空气变得格外的沁润清香。安坐于家门口饭后纳凉的村民,看着我们这一群从天而降浑身湿漉满腿泥渍的队伍,从山中走了出来,活像看一群山里来的野人。
蚊虫包围了上来,狠狠地叮咬着我们这一群都市人。像逃命一样乘车逃跑,迎着一路淅沥的雨点,和偶然炸响的几声闷雷。我忽然想到了雨后晚空中飞舞的蝙蝠,想到了报道上说的洞庭湖鼠患,还有今天这条刚刚领略的原本更加美丽的芙蓉溪……
人类的未来是什么?
二00七年七月十五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