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些年,大师玩得开心,是观众的福气

(2014-03-08 11:23:25)
标签:

杂谈

   在影迷心中永远的形式大师阿伦·雷乃过世,就在他参加本届柏林影展两周之后。今次借着怀念的名义,邀你一同快速浏览一下大师的10部杰作。

http://s7/mw690/002c9CpYgy6H8TYnAayc6 《苯乙稀之歌》

尽管雷乃早期的几部作品都跟绘画有关,甚至透过摄影机与画作进行互动,完成了绘画电影的一次革命性处理———取消了画框,不过真正更能体现雷乃早期作品对于电影材料的探索,是以法国国家图书馆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短片《世界的全部记忆》:感性的旁白带动了影像的流动、图书建档流程被表现得有如电路板上通行、狭小的走道,空间被呈现得像是一座迷宫,更重要的是为他著名推轨镜头建立了韵律。替塑胶厂打广告的《苯乙稀之歌》(大陆译:为塑胶唱歌)更是透过绝美的色彩与极具文学性的旁白(撰写者正是著名小说家雷蒙·科诺),为一项工业性的产物添加一种更加人工化的美感。

http://s5/mw690/002c9CpYgy6H8U1MnS484 《广岛之恋》

大师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广岛之恋》把一对情侣的短暂情事联系起战争创伤下的伤痕记忆,这两人之间唯一有的浪漫,却是将身体的交欢平衡了往昔的痛苦,伤害即使过去了,却遗留在当下,所以小说作者杜拉斯声称本片“没有闪回”。雷乃接着在《去年在马里昂巴》中走得更加极端,可视的影像再也无法区分现在、过去、回忆、想像、梦境,“去年”成为很可疑的时间,影片甚至没有出现“马里昂巴”,影片中的现代派无调性音乐与迷离的潜意识世界相得益彰,构筑了现代派电影的经典。

http://s14/mw690/002c9CpYgy6H8U7gECp5d

《穆里爱》(大陆译:莫里埃尔)则完全以直线叙事的方式讲述了几个对过去持有不同态度的人:难忘、虚构、逃避、追溯,这四种对待过往的方式反倒让过去比现在更具体、更清晰,就像片名中的人物穆里爱始终未出现,仿佛也从未缺席。

1970年代的雷乃创作量锐减,很可能在于他开始反省在形式上的极端实验,以及更深地把自己投入到创作中,于是有了《天意》这部作品,影片把雷乃自己的经历置放其中,描写一位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遭受的生理磨难,获得恺撒奖最佳影片。

http://s6/mw690/002c9CpYgy6H8UaFwi1b5

1980年代之后,雷乃在形式上不再激进,却在场面调度上不断开拓,特别是他的摄影机不再任性,而是紧紧跟着演员进行亲密的互动,其中改编自舞台剧的《吸烟/不吸烟》更是通过选择抽烟还是不抽烟这个无意义偶然细节,展现出主人公的不同命运,每个命运又呈现出三种可能,而且两个演员分别串演了十几个角色,在流畅的叙事和出场、离场的巧妙安排中彼此互不干扰,创造了电影史上的奇迹。

大师晚年体现出的自由自在更是不用言喻,《心之所属》为了维持全片每个场景配合片名中“心”而设定了分割空间,就像心脏的左右心房,配合情节与动作,又不生硬地切割表演。当我们看到《老调重弹》(大陆译:法国香颂)中剧中人演到一半就唱起歌来,歌声还是引用歌曲的原唱,而德国军官开口唱出女声香颂,还有什么比这更爆笑呢?大师玩得开心,才真是观众的福气。《好戏在后头》(大陆译:你们见到的还不算什么)用戏中戏的结构把作者与作品、现实与虚构、当下与古代、爱情与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堪称大师的人生告别作(编者按:《纵情一曲》在刚过去的柏林电影节获阿弗雷鲍尔奖,尚未公映)。

http://s14/mw690/002c9CpYgy6H8UduYEJ2d

上帝给了阿伦·雷乃足够长的时间,让他尽情实现对电影的各种探索与好奇,创造一个宇宙。南都特约撰文:王志钦(台湾电影学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