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与“舍之则藏”
(2012-05-30 20:41:21)
标签:
杂谈 |
(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题。(4分)
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与孟子的《孟子·尽心上》的名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含意基本相同,着重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
(1分)
2、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却又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请你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体现了儒家,注重修身、积极用世的思想。
2、两者不矛盾。
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题。
答案:1、中庸之道。
2、不矛盾,这两者所表达的内容不一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说的儒家出世入世的矛盾和对于世事的豁达变通。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要恢复周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指孔子的一种执着的精神,因为人世间的很多事都是锲而不舍努力奋斗得到的。
2.浙大附中2012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23这三则材料贯穿了孔子怎样的思想?(1分)
24.如何理解“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否矛盾?(4分)
答案:23.中庸之道。
24.不矛盾。从过程与结果,行为与精神这两个角度去谈。(具体表述略)
“知其不可而为之”与“舍之则藏”
且来看孔子的言行。
正是凭着这种“仁人”之心,这种勇毅的精神,孔子一直都在努力地做着匡正天下的事情。
孔子七十二岁的时候,“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已经年过古稀的孔子依然锲而不舍地进行着他的“仁”的事业,“正名”的准则。我们可以从他反复讲的“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这句话中看出一份执着。
那位隐于市的“晨门”说的对,孔子就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从孔子的种种行动当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对事业的执著,对天下清明的渴求!
可是孔子似乎还说过这样一句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这是在称赞颜渊的德行。有人任用就施展抱负,没有人任用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吧。这里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藏”难道不是道家的归隐思想吗?像孔子这样的事业家怎么会说出要去归隐的话呢?其实不然。我想这句话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些相同。“穷”为“不得志”,而孔子一生都是不得志的,所以他最终回到老家开坛讲学,教育弟子,以期望弟子能够明其道而传其道。这应该算是另外一种“济世”方法吧!更何况还有这样的对话:
或问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问孔子说:“您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书经》上说:‘孝顺啊,真是孝顺,又能够友爱兄弟。’只要在家施行孝弟正当而且有条理,那也是从事政治了,如何才算是从事政治呢?”(钱穆)
在孔子思想当中,未必只有当官才能行道,不做官照样可以的。一个人能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安定团结身边的人,不也是社会工作,政治工作吗?只不过是所处位置不一样,行道方式不同罢了。
更何况“居庙堂之高”者能关心平民百姓,“处江湖之远”者不在朝廷的时候也会念着国君,念着百姓,想着怎么做才能对国君对百姓有好处。所以说孔子这里说的“舍之则藏”并不是如陶渊明一样隐居山林的事事不管,而是即使国君不任用我,我就在野为君为民,能做多少贡献就做多少,能匡正多少人、事,就尽力去匡正。
更何况,孔丘也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已,不是神,他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难道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失败之后,连一句抱怨的话也不能说吗?《论语》的语录体体制,使得他们所说的话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那么谁能够单凭字面的意思就看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孔子在说这句话时的真正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