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虚词“以”字用法说
(2012-05-11 09:30:17)
标签:
杂谈 |
高考文言文虚词“以”字用法说
“以”是文言文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词,是浙江省高考中考得最多的虚词,2004-2011年,共考了5次,排在虚词的首位,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甲骨文写成“ ”,金文写成“ ”,小篆写成“ ”,古文写成“㠯”。它的本义是动词,“用”的意思,象形,《说文》十四(下)巳部:“㠯,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巳,意巳實也。’象形。羊止切。”
[1]除用作动词外,它还用作代词、名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等。它是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掌握的虚词之一,近五年的全国卷和其他省市卷中,“以”字的考题先后出现77题(次)。现就个人在学习与教学中的点滴经验,谈谈它的用法。
一、作为动词。
1、表示“使用”的意思,解释为“用”、“使用”。
段玉裁注:“用者,可施行也。凡㠯字皆此训。”[2]《一切经音义》七引《苍颉篇》云:“以也,以亦用也。”
①《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又《先进》:“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②《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贤兮,贤不必以。”
③《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2、表示“以为”的意思,解释为“认为”或“以为”。
①《讽齐王纳谏》:“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②《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③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郦道元《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①《礼记·射义》:“凡以庶士,大小莫处。”
②《吕氏春秋·贵信》引《周书》:“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
《康熙字典》:“又因也。”[3]这里用作名词,表“原因”、“缘故”。
①《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②《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③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通“已”。按:“㠯”和“已”不但同音,而且在篆文中是同一个字,都写成“ ”。可译为“已经”。
①《史记·陈涉世家》:“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②《汉书·张敞传》:“今两侯以出。”
③《战国策·赵策·鲁仲连义不帝秦》:“燕则吾请以从矣。”
连词“以”字是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的,它表示在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种行为的联系,后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者是前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一般地说,作连词的“以”字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①蒲松龄《狼》:“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曹操《观沧海》:“东临竭石,以观沧海。”
③《史记·陈涉世家》:“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④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此种用法,近5年高考出现4题(次)。
如:①欧阳修《卖油翁》:“徐以勺酌油沥之。”
②柳宗元《小石潭记》:“近岸,卷石底以出。”
③《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此种用法,近5年高考出现3题(次)。
①《六国论》:“不赂者以赂者丧。”
若为表果者,可译为“以致”,它一般不表目的只表结果。
例如,诸葛亮《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又:“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种用法,近5年高考出现3题(次)。
如:《论语》:“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谁以”二字倒用,犹与谁的意思。《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讴进,反射于位。”
例如,①《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③《五人墓碑记》:“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谏太宗十思疏》:“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此种用法,近5年高考出现5题(次)。
如:①《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②“群扶以归。”(2008年山东高考卷10题)
“以”的主要作用是作介词,也是最为常见的用法,在历年高考出现频率最高。
1、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在意义上可译为现代的“用”、“拿”。
如:①《谏太宗十思疏》:“虽董之以严刑。”
②《诗经•卫风•氓》:“以尔车来。”
③《扁鹊见蔡桓公》:“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④苏询《六国论》:“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此种用法,近5年高考出现18题(次),有选择题,也有翻译。
例如:①《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又:“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太子。”
②《汉书•西南夷传》:“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又《孟尝君列传》:“文以五月五日生。”
③《登泰山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④《五人墓碑记》:“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①《论语》:“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②《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③《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④《谏太宗十思疏》:“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此种用法,
近5年高考出现18题(次),有选择题,也有翻译。
①《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②《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③《诗经·邶风·击鼓》:“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①《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又:“事成则以权长重,事败则以富长退处。”
②《〈孟子〉二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又《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③《马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④《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此种用法,近5年高考出现6题(次)。
①《扁鹊见蔡桓公》:“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③《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此种用法,近5年高考出现5题(次)。
①《潜夫论》:“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
②《史记》:“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如:①《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又:“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劝学》:“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①《论语》:“吾道一以贯之。”
②《孟子》:“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
③柳宗元《小石潭记》:“全石以为砥。”
如:①《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②《《庖丁解牛》》:“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③《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④《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①《左传》:“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②《孟子》:“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③《庄子》:“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4]
例如,《论语》:“子曰:‘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含“意谓”之意的“以……为”和白话的“把……当”或“觉得……是”很相当的。例如,《论语》:“天将以夫子为十铎。”“以为”二字,合而不分,只有意谓之意。这样合用的“以为”,有“认为”的意思。
例如,①《论语》:“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②《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③“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2008年四川高考卷,翻译: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2004年湖北卷出现选择。
例如,《楚辞•卜居》:“君将何以教之?”此例的“何以”有“拿什么”的意思。
①《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②《触龙说赵太后》:“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③《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此例的“何以”作“为什么”解)
(3)“所以”一语,白话里也用,而用法和文言里不同。白话说的“所以”等于“……的缘故”,可是文言的“所以”不一定全作“缘故”讲。若是以字讲“拿”或“用”,“所以”就指工具或凭借之物。
①“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翻译: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②“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④“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翻译: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
上述例①②中的“所以”表凭借,是“用来……”的意思;例③④中的“所以”是表示“……的原因”。其中,例①为2008年高考海南高考题,例②例③为2008年天津高考题,例④为2006年湖北高考题。2007年天津卷和2004年全国Ⅲ卷出现翻译。
①《鸿门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②《孟子》:“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③《战国策》:“臣乃得有以报太子。”④《左传》:“人各有以事君,非佐之所能也。”⑤《荀子·臣道》:“不敢有以私取与也。”(2007年四川卷出现翻译)
例: ①《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②《廉颇蔺相如列传》:“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表方位)
③《后汉书·张衡传》:“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诗·邶风》:“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孔雀东南飞》:“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
《战国策》:“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能以。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