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国小说欣赏》“思考与实践”出题思路和高考出题的注重点

(2011-10-24 15:45:00)
标签:

杂谈

http://s12/middle/77e9f9f6g7800b6bf1c5b&690

《外国小说欣赏》“思考与实践”出题思路和高考出题的注重点

第一单元 叙述

一《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二就《墙上的斑点》说说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011年浙江高考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3分)

第三人称叙述。突破开篇以第一称写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的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

2008年浙江高考21.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参考答案】

 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高考主要考叙述人称的变换,及人称的作用,思考题主要是人称表达的方法

 

第二单元 场景

一勇气、责任心等,常常是表现人物的最好窗口。试由《炮兽》中人与大炮搏斗的场面,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

 二将《安东诺夫卡苹果》中的风景描写找出来,然后体会“动静相宜”的含义。

2008年浙江省高考19.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 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5分)

⒕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

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以月之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高考主要还是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手法,重点考了衬托,对于场面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有必要重视.要参考2011年江苏省高考题的变式出题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标准答案:

深刻寓意:1、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2、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表现人物:1、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2、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3、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13.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答:学生形象:本在应征之列却为了个人的创作计划不去应征的蒋姓学生与不在应征之列但放弃开拓新学科主动志愿应征的澹台玮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自私,一个无私;一个胆小,一个勇敢;一个忧己,一个忧国,二人形象跃然纸上

对话情境:孟弗之对蒋姓学生不去应征持反对态度,蒋姓学生却反唇相讥,师生关系很不融洽;萧子蔚对澹台玮放弃学业感到惋惜,而对他志愿应征又持支持态度,师生相互尊重,师生关系很和谐。对比也很鲜明

1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

答:孟弗之先生将叠得方整的手帕递给志愿应征的大学生擦脸上的雪水,而后又将成为湿布的手帕顶在头上,这些细节都表明孟先生对应征学生的欣赏、爱护、支持、赞扬,并且由衷地高兴

2011年模拟题《病人》12.小说为了塑造“她”这个鲜明形象,凸现主旨,在电梯中重点描写了哪几个场景?请加以概括。(场景)
答案  写了三个场景。(1)在电梯发出超载的报警声时,“她”从人群中挤出,等下一趟;(2)“她”主动帮
助农民模样的大伯上楼,可是电梯内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不回应“她”的请求;(3)“她”帮一位姑娘
捡起一枝玫瑰,被人关在电梯外,并被有些人称作“精神病人

第三单元 主题

一《丹柯》中的主人公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它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二你是否从《炼金术士》中得到某种哲理的启示?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2011年浙江省高考15.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示例: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

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解决,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分不开的。

16.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4分)

16.示例:①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②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

高考考主题和思考题一致.要注意想象小说的想象意义

2011年浙江考试说明16.小说中的绳索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可作多元解读。你如何理解文中绳索的象征意义?试加以探究。(不少于80字)(6分)

16.(6分)

示例:

象征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梦想世界。象征与成人世界相对的儿童世界象征在现实中逐渐消逝的传统文化。象征人们向往的某种奇迹。(分析略)

观点合理、明确给2分,能联系文本作分析给3分,语言表达流畅给1分。

2011年全国1卷(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①“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 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

①“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全国2卷:18.作者曾说: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参考答案】雪是贯彻全文的线索;雪化成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解题思路】先要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然后再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

 第四单元 人物

一《娜塔莎》中哪些细节给你印象最深刻?试通过这样的细节分析娜塔莎的性格特征。

二《素芭》的结尾说她的丈夫“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试以此为题,和同学们讨论一下素芭的人物形象。(侧面描写)

2010年浙江省高考16.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不超过100字)(5分)

.①热爱故土,珍视亲情;淳朴善良,热情爽直。观察敏锐,善解人意。

2008年浙江省高考18.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2分) 

 ⑴□□       ⑵□□  

参考答案】⑴坚忍(执着)⑵乐观

 

第五单元 情节

一《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主线是什么?这篇小说的结尾对表现主题起了什么作用?

二试概括《在桥边》的情节发展过程,并画出相应的曲线图。

线索和细节的题,浙江省没有考过,全国卷1考了一个细节题

(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答: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

解析:本题考查细节的作用,应考虑细节本身的内容,细节与上下文的关系,细节与主题的关系。

2011年安徽1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5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

【参考答案】答案示例一  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庞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

示例二  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庞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里变化脉络)

【试题解析】小说脉络的梳理,主要考虑的是情节的脉络,即事件发展的脉络。小说的标题已经告诉我们小说内容是在一个下午所发生的故事,主要内容就是巴尔塔萨做好了鸟笼、拒卖鸟笼、送鸟笼及尾声(醉酒)。也可以从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角度来概括。考生可能犯的毛病是将这两个角度混在一起了。

 第六单元 结构

一《牲畜林》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其中使用了几次“延迟”?这样的“延迟”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二《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持续了多长时间?这种安排有什么意义?

高考对“延迟”的概念,没有出过题,主要从开头和结尾,过渡、连贯来考,有必要提出来学习一下:

延迟法”:

为了保持小说的线性结构,作者常常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作者会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就在这样捉迷藏的游戏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延迟法”作用

①把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了下来;

②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故事情节有序展开,人物、事件接连出场;

④增强结果的戏剧效应,丰富作品主题的内涵。

 《牲畜林》 , 多次使用“延迟法”, 其中较大的有六次。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 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浙江省2011年考试说明想出这种类型的题目,但是没有明确出来:

13.文中插入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13.(3分)

进一步表现胡安喜爱幻想的性格;为胡安决定爬上绳索的行为提供动因;使情节具有起伏,摇曳多姿。

但是插叙和“延迟法”有区别,估计以后会考到。

2010年浙江省

12.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分)

答.参考答案: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

2011年浙江省

11.小说开篇写了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2009年浙江省14.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15字)

. 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原文
2011
年浙江省12.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3分)

示例: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

第七单元 情感

一爱不仅是人类的专利,也表现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中。试分析爱是怎样推动《山羊兹拉特》情节发展的

二母爱是人类伟大的情感,《礼拜二午睡时刻》怎样含蓄地表现了这种感情?

情感题浙江省高考主要是考词语和句子,考分析情感,至于推动情节没有涉及

200913.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3分)

. ①显示人物的情态。 表示对魔盒作用的肯定。 反映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2011年的调研卷

12.分析文中画线语句表现了胡安怎样的心理。(3分)

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

12.(3分)

表现了胡安谨慎胆怯,但又克制不住好奇的心理。

写出谨慎胆怯(答犹豫恐惧也可)给2分,写出克制不住好奇1

2008年浙江省高考 20.(5分)⑴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2分)  

 【参考答案】⑴忧怨中充满希望  

2010年浙江省高考14.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5分)

14.参考答案:①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或“弟弟知道了父亲对他的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②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设计的;

③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租车;

④弟弟发现了父亲的软弱;

⑤父亲知道了弟弟的执着、坚韧。

 

第八单元 虚构

一《沙之书》在哪些方面显示出了博尔赫斯非凡的想像力?

二设想《骑桶者》里的主人公是拎着木桶,而不是骑着木桶去讨煤的,小说将会有怎样不同的艺术效果?

 虚构的作用没有考过,倒是2011年考试说明卷出了一个题

15.在现实世界中显然没有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但在小说中,这条绳索却给人以真实感,为什么?(4分)

15.(4分)

描写绳索的细节是真实的,比如绳索从空中垂下来的样子,胡安爬绳索的过程等都真实可信;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这一故事所表现的心理具有真实性,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写出一点给2分。

从文本归纳出艺术效果,没有考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