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浙江卷语文现代文阅读-第9车厢详尽解析

(2011-10-13 10:07:57)
标签:

杂谈

http://s9/middle/77e9f9f6g77ea6fe556e8&690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第9车厢

【俄罗斯】

米哈依尔 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内容提示1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句数限制)两句话)”我(内容提示2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听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顺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 “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走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旅客本事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修改)

 

 

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题目分析:

属于“夸”题,从结构、内容、手法三方面考虑。

答题思路:

首段作用要知道,尤其是小说首段作用,先从“交代了……”、“渲染了……”、“提示了……”三方面考虑,然后再考虑有没有作铺垫、引出下文、与后文作对照。如果有手法,按照手作情中答,有内涵挖内涵。整理思路,会发现开头这段文字提示了下文主要故事的内容,为后文作了铺垫;揭示了这类现象的普遍性;与后文的主要故事形成对照,强化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标准答案:

    1、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2、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3、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12.补写第二段中“极度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

题目分析:

这属于“发”题,找到空格的上下文,分析填空要素。

答题思路:

    找到空格的上下文(见绿体字),提示1我们可以看出空格里一定要填跟开头故事有关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个来信者一定提到了类似的经历。提示2可以看出空格里的内容一定有来信者的邀请,否则作者不会用“正好”这个词。另外,空格里的内容标明了是两句话,填写的时候要注意句数限制。

标准答案(示例):

    您的遭遇与我和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

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题目分析:

此题分两问,第一问非常简单,千万不要忘记作答,这是送分题。第二问属于夸题,要知道第三人称的作用:客观。

答题思路:

    第一问第三人称是送分题,不作解释。第二问要答上第三人称的作用:客观。另外,注意此题比较新颖的地方在于它问都不是通篇的人称,而是中间的主体部分,这个时候就要结合上下文来找区别,也就是要跟开头结尾的第一人称作一下区别的阐释,即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标准答案:

    第三人称叙述。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2、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题目分析:

属于“夸”题,主要夸环境描写的作用,从结构、手法、内容三方面考虑,有什么答什么。

答题思路: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最重要的结构作用就是渲染气氛,一定要考虑到,“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内容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也是经常考的作用是暗示了主人公怎样的性格或是心情,此处是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另外,这段环境描写出现在故事的结尾,要注意和文章的结尾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

此处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名的已成泡影的旅行构成了对照。

标准答案:

    1、“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2、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3、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名的已成泡影的旅行构成了对照。

1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题目分析:

属于“发”题,结合主要故事去发,扣住一点或者两点去展开谈。

标准答案(示例):

1、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2、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

附2.2011年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评卷随感

 

    2011高考浙江卷的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并无出人意料之处,分值29分,两篇阅读,一篇论述类是关于新近发生的日本核灾难,一篇文学作品类是俄罗斯小说《第九车厢》,选文较有时代感、新鲜感,但文章难度不大,题型也是考生熟悉的。

下面我不详谈每个题目,而想简略谈谈考生在现代文阅读答题中反映出的几个普遍的老问题。这些问题概而言之,即:理解能力弱、表达能力差、应试能力不强。

一、理解能力很弱。就是说,如果你给一位接受过12年语文教育的高中毕业生一篇文字简短但有一定意蕴的文学作品,你不要吃惊,他很可能基本读不懂文本,也读不懂题目,他可能既无法体会文本的基本意蕴,更无法对文本意蕴作个性化解读。

2011浙江卷文学作品阅读的选文是一篇近似“黑色幽默”文学的俄罗斯小说《第九车厢》,突出对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外国小说鉴赏》部分的考查。小说情节很简单,由“我”的一次荒唐的乘车经历引出一位基辅读者的一次更荒唐的乘车经历,旨在揭示现实生活的普遍存在的荒谬以及所谓“正常人”的僵化思维的可怕。但从答题中可以看出,至少三分之一的考生无法读出这篇小说的深层的讽刺意味,而只能看到表面上的铁路工作的失误;不少考生还用说教的口吻把矛头指向对“我”的批评,呼喊“宽容”,主张“乐观”云云;还有大量考生混淆情节,竟会把两次乘车经历混为同一次列车,自作聪明地挖掘车厢事件的“真相”,甚至完全分不清小说作者、小说中的“我”以及那位讲故事的读者谁是谁。因为对主旨思想无法把握,这些考生在涉及小说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描写技巧、探究等等相关题目时,整体上皆不尽人意。

我想起高考前我给学生做过的一篇外国小说阅读《一局台球》(都德),许多学生竟把小说中那位不顾民族战争胜负、只在乎自己打球输赢的将军理解成“沉着冷静”的伟大人物。在试卷讲评后,有位很认真的学生小王还指出小说中的一个细节“将军胸前有很多勋章”向我质疑,我告诉她:“勋章和品格无关,读小说也好,生活中也好,我们不应根据勋章而应根据这个人的行为而且把这个人的行为放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下来判断这个人的伟大或卑下。”学生狐疑地看着我,我于是无语。又有一位很有悟性的学生小龚来问我说:“老师,我觉得高考阅读应该都是正面导向的吧,这样批判揭露类的可能性应该不会大吧?”我反问她:“你没发现即便我们教科书上学过的大多数外国小说其实也都带有深度批判或反思性质吗?你觉得批判揭露的就是负面导向?”学生若有所思地看着我,我却忽然心烦,便不再言语。文学作品阅读能力薄弱,本质上是社会体验肤浅、人生感悟苍白、思维习惯机械。而我面对的应该是比较优秀的一群青年啊,他们能把复杂的数理化学得很好,为什么就是不能理解承载着丰富思想的语言文学呢?但我们能责备这些青年吗?他们都是在正常教育下长大的正常人啊。

文学是人学,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只靠解剖麻雀、分析文章技法、精讲细练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开放式阅读从根本上去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过于功利化反而达不到功利化的目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知道一点症结,但我们似乎都还没有办法解决。语文阅读的衰落实在是一个特殊时代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二、表达能力差。相当一部分考生的主观表述题都存在答题不规范问题,或者语病,或者语言干巴,或者话语一大堆却不着边际。有半数以上考生不能准确区分并使用“铺垫”和“伏笔”、“衬托”和“对比”等术语。在答题中,我还看到不少考生用“乌龙事件”来形容“第九车厢”事件,这是误用“乌龙”一词了。第12题要求考生补写“基辅读者”来信内容,部分考生甚至连通信人称都分不清。至于错别字更比比皆是,我看到最多的是把“伏笔”写成“浮笔”,把“铺垫”写成“辅垫”,还有“托”、“离”、“到”、“感同受”等等。即使那些阅读得分很高、语言能力较强的考生也很少有不写错别字的。在现代文阅读评卷中,出现病句、错别字之类,评分准则上是不扣分的,但事实上,就阅卷老师的人之常情来讲,语句不通、条理不清而又卷面潦草的还是不可能不影响得分的。

要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表述能力,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常理解越透彻,思想越清晰,语言表达也越清晰;本身理解不到位,思路理不清,表述当然一团糟了。其次,要重视语基训练。现行的高中苏教版语文比较突出人文性,在一定程度了弱化了语基训练,但这不代表高一、高二可以忽视语基训练。听说现在高二教学把原本的选修教材《语言文字运用》取消了,我看不出这是明智的。如果系统的语言文字训练留待高三再集中强化训练,恐怕更费力而低效。第三,在现代文阅读复习中一定要强调答案的语言组织,要让学生懂得,只有把答案用规范语言准确表述出来,才能转化为分数。平时做题,无论如何不能把答题框空着,无论如何要写出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下去。光说不练,能力是永远不会提高的。

三、应试能力不强。这一点是最惊奇的,按理说,我们的学生阅读表达能力不强,应试能力却应该是一流的,但事实上却同样不乐观。

阅卷是采点给分、从宽评卷的,在高考现代文阅卷中,其实写错别字乃至语句不通都不十分要紧,要紧的是你能不能恰好扣住评分标准中的几个关键词,而扣关键词是有套路的,是高三复习中反复训练的。如果你吃不准哪些是答题关键,你甚至可以把平常训练中同类题型的答题术语全搬出来,因为评分要求是答对部分的给分,可给可不给的尽可能给以分数,多答错答部分却不倒扣分的。所以,考生其实只要熟悉应试套路,看分作答,不放弃答题,即便表述不到位,多数常规题拿基本分也是不难的。然而,遗憾的是,就是有不少考生连“引出下文”“吸引读者”“渲染气氛”之类套话也不会说。还有些学生审题得分意识不强,比如第15题问“第九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6分)”一般至少答两个要点,只要大致合理就行,但总有不少考生把老师一再强调的“分条陈述”当耳边风。另外,差不多每100份试卷中有一份试卷的阅读题会得零分,你想送分都没地方儿送。

语文知识点多而散,复习起来没个边际,答起题来没个准则,改起卷来又弹性很大。所以,语文给高三学生的感觉是多读少读一个样,很少有学生肯对语文下功夫。我的体会是,理科班的语文老师绝对不能太凭“感觉”,不能高估学生“悟性”,而要反复总结各种题型的一般答题步骤和注意事项,要像做理科题目一样地教给学生比较明确的答题“套路”乃至掌握常用的答题语言。教师平常批卷还要从宽,让学生摆脱对现代文阅读先入为主的恐惧症,相信“动笔即得分”。这可能比较无聊,但应对考试毕竟有效。否则,在考试体制下长大的人最终连考试都不会考,岂不更加悲哉?

 

 

附三:

第9车厢与中国高考

不久前,我已经写过《当非常遇到正常》与《<九号车厢>与“7•23”动车追尾》两篇稿子,今天再写一个续篇。

  还是先从今年浙江高考语文卷上的问题与参考答案说起。该问题与答案如下——

  【问题】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答案】

  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这个问题问得有深度,但是这个答案却太肤浅。——它完全脱离了文本,脱离了作者的创作动机,脱了文本的主旨。

  在我看来,作家之所以在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首先是为了突出了事件的真实性:因为后一个故事的叙述者不擅长写作,所以要别人采访。如果用第一人称,读者就有疑问:叙述者为什么不自己写下这个故事去投稿?

  然而更重要的是:用第三人称写,可以以“我”为主,反“客”为“主”。相对于故事的叙述者,“我”本来是“客”——听故事的访客,但用第三人称转述,“我”就成了说故事的“主人”。

  反客为主,用第三人称叙事,一方面可以弥补第二个故事的当事人受视角、语言等限制之不足,可以以全知视角全方位地叙述故事,可以通过想象补充一些细节,进行文学描写,以增加作品的美感(如“四周是一大片草原,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还可以改变叙述人说故事的顺序,根据文学创作的需要予以调整或改造(如“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这一句,说故事的人可能是在开头说的:“那一天,我到保加利亚旅游。”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在适当场合穿插一些议论,如反复强调“思维正常”等,以突出作品的主旨。这么做,虽然文本中的故事与原叙述者说的故事有所不同(“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失去了“原汁原味”,却增强了故事的文学性,强化了作品的主旨。如果“我”在作品中只是一台“录音机”,可以想见,不但叙述语言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干净明白,而且整个故事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富有魅力,作品的主旨更不可能像现在这样集中而突出。

  总之,《第九车厢》的主体部分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并不是刻意追求什么效果,而是作家的创作经验告诉他必须这么做,别无选择。

  上面的话,好像有些离题。下面“言归正传”——说说怎样从《第9车厢》窥探前苏联解体的秘密。

  表面上看,《第九车厢》说的是人们按照“惯性思维”不对——几乎所有的人都有错;其实作者却已经暗示我们:“惯性思维”是表象,官僚主义才是本质。为什么?

  首先我们应该想一想:一列客车,少了前三节车厢,或者多挂了一节第9号车厢,这是谁的错?如果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人都能当家作主,人人都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吗?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九车厢》对列车长的描写:

  列车开动了,自己所乘的列车多挂了一节九号车厢,列车长毫无知觉。当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去找他,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时,列车长未经调查,马上就下结论,把责任推给别人,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说完,他马上通知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请注意:这里有个“又”字。——售票处“弄错”大概已经好多次了,可见当时常常“弄错”,处处“弄错”。“弄错”成了常态,而不弄错却成为罕例。——就像中国列车误点。

  列车进入下一站。当一大群旅客手持九号车厢车票跑到一号车厢找到列车长说九号车厢早就满了时,列车长“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一阵忙碌,终于把旅客安顿好,就发出了发车命令。——此时,他是不是在怀疑车站上又多卖了九号车厢的车票?他有没有采取相应的亡羊补牢的措施?

  当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告诉列车长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时,列车长却说:“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注意,列车长是为验证自己对乘务员“疯了”的判断才“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的。

  最精彩、最微妙的是在列车长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之后,他“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的那句话:“摘掉第9车厢!”

  ——注意:列车长的命令是:“摘掉第9车厢!”而不是:“摘掉没有乘客的第9车厢!”

  还有,列车长不是回到了一号车厢,而是“回到自己的包厢”!

  列车上的“包厢”是怎么回事,我可说不清——反正不是官员,总不会有“包厢”。列车长在“包厢”里忙些什么,外人当然不得而知,我也不能瞎猜。但是,如果这个列车长是一个“正常”的列车长,他会下这样糊涂的命令吗?

  由此我们不难窥见,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官僚主义已经严重到了何等地步!——无人乘坐的第9车厢的乘务员,为什么在车站不主动站到门口招呼旅客上车?怠工呗。奉命摘掉第9车厢的工人,为什么不问一问摘掉第9车厢的原因?不敢问,或者不愿问呗。他也许在想:你不是只说“摘掉第9车厢”吗?好吧,那我就给你摘掉满坐乘客的第9车厢。

  还有,一列火车,第9车厢为什么会有两节?前面那节第9号车箱有没有乘务员?看样子好像没有。会不会乘务员故意来到后面那节第9号车厢?不是没有可能。为什么?怠工呗。

  由此可见,小说的锋芒所向,不是正常人的“惯性思维”,而是不正常的官僚主义。小说反复强调“思维正常的人”处处陷于不正常的处境,根本原因就在于整个社会的官本主义制度。在官本主义制度下,官员无论大小,无论怎样糊涂,都可以活得逍遥滋润;而一般民众,却只能找机会以消极怠工的方式表示反抗。试想:一个政府,一旦失去了群众基础,失去了执政能力,还能坚持多久?

  读小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小说中有真也有假,只有抓住本质,才能辨析真假。比如小说结尾时说:“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声来。”——此时的“我”,真是高兴、开心地笑吗?未必吧。透过这笑声,回顾整篇小说,我们就不难感受到“我”当时内心的悲哀与愤怒。

  消极怠工是一种无奈的反抗。这种反抗,出发点是抗议官本主义,而受害者却不止于官员——很多时候,这种消极的反抗无损于官僚一根毫毛,受伤害的,全是那些无辜的弱者。我们可以设想:被撂在路上的第9号车厢的乘客们,能得到补偿吗?未必。事故的真相能告诉大众吗?未必。事故相关责任人会得到处理吗,未必。

  再拿我国高考语文阅卷来说,给一篇作文评分平均时间只有几十秒,这是环境所迫。一个教师一天要评三四百篇作文,官员是这样算的:8小时有480分钟,分配400篇任务,每篇还有1.2分钟。官员不用阅卷,他们当然不知道作文阅卷有多么吃力。——人的大脑与眼睛不像时钟那样不会疲劳,全神贯注阅卷,一天中有4个小时就已经够累了,8个小时,谁吃得消?另一方面,官员给了100多元一天的补贴,认为已经很不错了;可是在大学教师眼中,这100多元算什么呀!按北大教授温儒敏的说法,起码一天补贴600元。既然差额这么大,大家就以为用一天的五分之一时间与精力来阅卷就对得起这点补贴了。

  不单是作文阅卷,主观题也是这样。本来主观题阅卷要像作文那样细看文字,然后酌情给分。可是那样太费时间了,而且不能保证学术权威的霸主地位,于是就严格按照参考答案,“扫描”要点,按点给分。就说上面那道题吧,像我这样回答就给0分。0分越多,阅卷越快,完成阅卷任务越轻松。于是无论是批阅作文还是主观题,大家都只好“昧着良心”乱批,管他公平不公平呢?

  高考语文成为众矢之的已经好多年了,可是一直“稳中有变”——就像《第九车厢》,或少了前三节车厢,或多了一节第9号车厢,甚至还把满载乘客的第9车箱摘掉撂在荒野。

  整个教育也是。大家都骂现在的教育是害人的教育——年年骂,人人骂,骂了这么多年,还是老样子,有什么办法?

  于是整个社会就在茫茫然中走向非常——大家都受到冤枉,而且无处申诉,无处逃避。当然也有例外——那些官员,那些富豪,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境外去了。所以,我在《当正常遭遇非常》的文末说:

  非常时代,非常社会,正常人按正常思维每每碰壁“出错”,这也算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9号车厢”所揭示的,就是这样一条真理。列车出错是社会非常的象征,纠正列车出错容易,让社会从非常走向正常就难。正因为这样,生活在非常社会里的正常人总是怀着“一腔怒气”无处发泄;即便有地方发泄,发泄过后,又如一个瘪瘪的皮球,只能软绵绵地瘫在地上。从这个意义上说,《9号车厢》所表现的,还有生活在非常时代里的正常人的万般无奈。

  正如梁文道所说:“国内很多事非常规,需要问为什么。”当下中国,正处于非常时代,非常社会。前车之鉴,不知道中国在这条路上还能再走多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