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列年考题及评析

标签:
杂谈 |
http://s15/middle/77e9f9f6ga9f8e542959e&690
浙江省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列年考题及评析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答:举一反三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答: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
(“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析:考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论语》片段的理解,要求“考生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所选的两段话内含孔子的教育原则,有启发式、举一反三、身教重于言教、潜移默化、无言之教和有言之教相结合等,有的不是孔子和子贡对话中的内容,考生要分析区别。
《<论语>选读》是考查2009年高考的新点,遗憾的是新点没能成为亮点。选修ⅠA重新开读《论语》,重视经典传承,新课程的“新”也可以体现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然而考题要求探究孔子教学原则,例句却选孔子谈“予欲无言”,含义有些迷蒙玄远。令人比较关注的是新高考对《论语》是如何考查的。从题型来 看,并没有将《论语》的考点放在文言基础上,而是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一些观点的理解。以开放型的样式出现。比如在模拟卷中出现的是谈谈对“隐”和“仕”的看法
(十全注:第1题属送分题,第2题,这题出得相当偏,很多老师和教辅对这段文章有何教育原则,是视而不见的,这更让我们明白,高考是考“教的不考,考的没教,”热的不考,考了必热,对于论语的每一段的寓意最好能挖掘一下,跟现实联一下.例卷当把人引入歧路后,出题考出了一个相当是非分明的一个真题。)
1.《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样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十全注:这题出得相当好,探究性相当强,但是这题把考生引入了复杂的思辨中,有些哲学性的命题在现在也是没有答案的,给分相当困难,这告诉我们《论语》题不必钻研得太深,把书上的每一段搞清楚就好了。)
2010年浙江考试说明例卷中的论语题: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
(例卷是2009年的备用卷,成语概括和教育特色分析和2009年真题相当,是从课本材料归纳出答案,是A到B,但很多学生没有想到,逆向也可以出现在真题上,考引经据典能力,这让我们明白,例卷如果跟真题相类,不会出现在真题上,不必投入更多的精力模拟)
2010年浙江高考语文考试真题
2010年《论语》题是新课程新增内容,今年高考卷一改去年命题方式,不是选几则《<论语>选读》中的章节,多考查成语概括与孔子的思想,而是选取了欧阳修《朋党论》的一段话,要求从选读课本中找出与之意思相仿的一句话,并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意思,既考查了考生对课本的理解、活用能力,也考查了对之的熟知度。该题虽难度不大,但因为前后的关联性,容易一错皆错。
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解题思路:
第一问要求理解题干语段内容,明确这句话阐述的是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唤醒平日的背诵积累,便可写出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第二问要求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也是考查内容理解,分值为3分。首先明确这里的“它们”应该指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题干中欧阳修的话,然后分别阐述这两句话的内涵,即它们所表达的思想,要点出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明确他们区别在哪里;还要揭示出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即欧阳修在这句话中阐述的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交友价值观正是《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思想的一种体现。这个题目第二问,相对于2009年的《论语》探究题,有更大的限制性,第一问其实也是概括成语的变相问法,所以掌握好教学指导意见上规定的10篇必读课的内容是答好这类题的关键。
2011年考试说明例卷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4分)
甲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分)
(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1分)
(2)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3分)
24.不正确。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3分)
2011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真题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23.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解析】第一段文字选自《以德治国》里的篇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显然孔子提倡的的以德、礼治国。第二段文字从最后一句“故不务德而务法”看,韩非子强调治国必须“务法”,即“以法治国”。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的文化的正确解读。经典文化名著阅读,首先是读懂原文,也可结合作者的生平作答。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
【解析】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但他却忽视了刑罚在治理国家的作用。这也体现孔子思想的局限性。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十个中不能有一个,就认为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忽视了圣人在治国中的表率模范作用,他的为政观也是有所偏颇。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的文化的批判继承。要评析孔子与韩非子两种为政观,先要陈述文段中孔子与韩非子各自的的观点,然后指出他们观点的优劣。对于本题一是要注意对内容的理解,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的认识。
(十全注:2009年至2011年,《论语》解读,考了三个方面:教育上,思想上,政治上,对孔子的评价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所以我们今后必须注重对孔子的儒学进行重点关注,孔子的儒学思想核心是“仁”、“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同样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中庸。认为孔子思想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但被中庸所制驭着。也有说其思想核心是“出世”,正好与佛学的“入世”恰好相反,积极向上的那种.重点关注三课: 二 克己复礼 五 仁者爱人 十四 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