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未完)

(2011-05-05 07:43:12)
标签:

分类: 大道无形

 

 

道这个名词,在先秦典籍中,应用的极其泛滥,它的涵意包括合理、正当、治平、道路、思想、方法、通达、公等,此外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师有师道,君有君道,臣有臣道,即连智、仁、勇和五伦,也都是道。但使“道”成为一个富有哲学意义的重要概念,且对传统哲学的形上学的建立与发展,具有莫大影响的,是老子的功劳。

 

传统哲学史中,关于道的材料太多,单单《老子》五千言,道字就出现了六十九次,所以下面所列的,完全是出于主观的选择。由于老子的道,已有不少专门的研究,所以只选了很少的几条。由这个概念发展出来的本体论和宇宙论,在《老子》一开始就是混淆在一起的,因为材料多,也多少使读者可以方便些,所以这里把它分成两类,有的很明显可以做如此区分,有的就很勉强。在以前的哲学家,根本就没有这种区别,而且依照中国哲学的特性,是否应该做如此区分,也是可容争辩的。

 

(一)本体论的意义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庄子·知北游》:“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又《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有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管子·业内》:“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

 

《韩非子·扬榷》:“夫道者,弘大而无形。”

     又《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于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三》:“道者,万世之弊。······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