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1-05-04 07:54:44)
标签:
一杂谈 |
分类: 大道无形 |
一
作为一个哲学观念看,传一,最主要的涵义是道,其他的涵义都与道有关,有的是解释道的性质,如齐一、自然;有的是指道的功能,如万物之始、形体之始;有的则代表体道的工夫,如无欲、思之微;有的与道为同义词,如易、太极。
(一)道
《老子》:“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昔之德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庄子·大宗师》:“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
《庚桑楚》:“为生之经,能抱一乎。”
《韩非子·扬榷(què)》:“圣人执一以静。”
《管子·业内》:“执一不失,能君万物。”
《吕氏春秋·论人》:“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凡彼万形,得一后成。”
《淮南子·精神训》:“夫天地运而想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也。”
《关尹子·一宇》:“一陶能作万器,终无有一器能作陶者、能害陶者;一道能作万物,终无有一物能作道者、能害道者。道茫茫而无知乎?心傥傥(tǎng)而无羁乎?物迭迭而无非乎?电之逸乎?沙之飞乎?圣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又合为一,不以一格不一,不以不一害一。”
嵇康《养生论》:“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
孟景翼《正一论》:“老子云: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一之为妙,空玄绝于有境,神化赡于无穷,为万物而无为,处一数而无数,莫之能名,强号为一。”(《南史·顾欢传》)
邵雍《观物·外篇》:“神无所在,无所不在。至人与他心通者,以其本于一也。道与一,神之强名也。”
(二)齐一
《庄子·逍遥游》:“之人也,之德也,将帝礴(bò)万物以为一。”
(三)自然
《庄子·山木》:“无受天易损,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
郭象注:“天一皆自然。”
(四)元
《周易·系辞传下》:“贞夫一者也。”
虞注:“一谓乾元。”
惠栋《读说文记》:“一在易惟乾之初九,即乾元也。”
《春秋繁露·重政》:“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终不及本所从来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
杨简《己易》:“举天地万物万化万理,皆一而已亦;举天地万物万化万理,皆乾而已矣。”(《慈湖遗书》卷七)
(五)万物之始
《庄子·天地》:“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郭象注:“一者,有之初,至妙者也,故未有物理之形耳。”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一》:“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以从始也。”
《列子·天瑞》:“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
(六)思之微
扬雄《太玄·玄图》:“生神莫先乎一,中和莫盛乎五,倨(jù)勮(jù)莫困乎九,夫一也者,思之微者也。”
(七)无欲
周敦颐《通书·圣学》:“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
(八)太极
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外篇》:“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九)性、易
杨简《己易》:“包牺氏欲形容易是己不可得,画而为一。······一者性也,亦曰道也,又曰易也,名言之不同而其实一体也。”
(十)纯一不杂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孟子》:“夫道一而已矣,为善而杂于利者、非善也;为儒而杂于异端者、非儒也。”
(十一)常
《尚书·咸有一德》:“终始惟一,时乃日新。”
蔡沈《尚书集传》:“终始有常而无间断,是乃所以日新也。”
(十二)绝待
熊十力《读经示要》卷一:“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一者绝待(政通案:消除对待)也,无所待而然,故老氏谓之自然。”
参看:“道”、“自然”、“宇宙起源”、“易”、“无欲”、“太极”、“常道”各条。
参考文献:
胡止归:《论“一”字语义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演变》文,《大陆杂志》第18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