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虚静

(2011-05-01 11:14:28)
标签:

虚静

文化

分类: 大道无形

虚静

 

 

 

使虚静在哲学上称为重要观念的,是老庄。老庄认为虚静乃天地万物之本,是创造之源,所以虚中涵实,静中有动。这个观念,影响了儒家的荀子,和发法家的韩非。《文子·十守》中所说的守虚、守静,则完全是就《老子》而发挥。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这是针对由不虚不静而达到虚静的工夫。

 

此外,有言虚静之功效的。如

《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者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入),年寿长矣。夫徐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韩非子·主道》:“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文子·十守》:“虚静为主,虚无不受,静无不持,知静虚之道,乃能终始。故圣人以静为治,以动为乱。故曰:勿挠勿撄(yīng),万物自清;勿惊勿骇,万物将自理。是谓天道也。”

 

除了工夫义和功效义之外,有时言虚静指的是一种境界。如

 

《庄子·天道》:“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韩非子·解老》:“是以圣人爱精神而贵虚静。”

 

《主道》:“道在而不可见,用在不可知。虚静无事,以暗见疵。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文子·十守》:“恬愉虚静,以终其命,无所疏,无所亲。”

 

 

 

虚静的观念,在哲学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是荀子应用它来建立了认识论。

《荀子·解蔽》:“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心未尝不臧(zāng)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彼)一害此一,谓之一。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虚则入。······一则尽。······静则察。”

 

参看:“太虚”、“静”、“心”各条。

 

            ——摘自《中国哲学辞典》韦政通著 2009年10月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心斋
后一篇:相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