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观

标签:
生死观 |
分类: 大道无形 |
生死观
(一)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未知生,焉知死。”
《庄子·大宗师》:“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程颢语录》:“死生存亡皆知所从来,胸中莹然无疑,止此理尔。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盖略言之。死之事即生是也,更无别理。”(《二程遗书》卷二上)
朱舜水《答奥村庸礼问》:“若夫死生之际,君子道其常,不道其异;尽其所以生之礼,不穷其所以死之事。季路问死,夫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此之谓也。虽然,彼生存之日,无一而非禽兽矣,焉有死而不禽兽焉者?彼形体百骸,心思智虑,居然而草木矣,焉有死而不草木焉者?”(《舜水文集》卷十四)
(二)死生有命
《论语·颜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庄子·大宗师》:“死生,命也。”
《邓析子·无厚》:“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知天命也;贫穷无慑(shè),达时序也。”
《列子·力命》:“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无奈何。”
皇甫谧《笃终论》:“夫人之所贪者生也,所恶者死也,虽贪不得越期,虽恶不可逃遁。人之死也,精歇形散,魂无不之,故气属于天;寄命终尽,穷体反真,故尸藏于地。”(《晋书·皇甫谧》)
(三)不悦生不恶死
《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又《秋水》:“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淮南子·精神训》:“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吾死也有一棺之土。吾生之比于有形之类,犹吾死之沦于无形之中也。然则吾生也物不以益众,吾死也土不以加厚。吾又安知所喜憎利害[于]其间者乎?”
《列子·黄帝》:“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
(四)有道者能不死不生
《庄子·大宗师》:“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五)死生存亡一体
《庄子·德充符》:“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zhì,gù),其可乎。”
《大宗师》:“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天地》:“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知北游》:“生也死之徙,死也生之始。”又:“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
《列子·杨朱》:“万物所异者生,所同者死也。生则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所同也。虽然,贤愚贵贱非所能也,臭腐消灭亦非所能也。故生非所生,死非所死;贤非所贤,愚非所愚,贵非所贵,贱非所贱。然而万物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
阮籍《达庄论》:“殇子为寿,彭祖为夭,秋毫为大,泰山为小。故以死生为一贯,是非为一条。”(《全三国》文卷四十五)
(六)死生自然之道
《庄子·至乐》:“死生为昼夜。”
《田子方》:“死生始终,将为昼夜。”
《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扬雄《法言·君子》:“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列子·天瑞》:“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七)生死乃气之聚散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王充《论衡·论死》:“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
朱熹《朱子语类》:“人所以生,精气聚也。人只有许多其,须有个尽时,尽则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而死矣。”
王夫之《正蒙注·太和》:“气之聚散,物之死生,出而来,入而往,皆理势之自然,不能已止者也。······贞生死以尽人道,乃张子之绝学,发前圣之蕴,以辟佛老而正人心者也。朱子以其言既聚而散,散而复聚,讥其为大轮回。而愚以为朱子之说近于释氏灭尽之言,而与圣人之言异。孔子曰:‘为之生,焉知死。’则生之散而为死,死之可复聚为生,其理一辙,明矣。”
(八)如何知生死
《周易·系辞上》:“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吕氏春秋·节丧》:“审知生,圣人之要也;审知死,圣人之极也。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知死也者,不以害死安死之谓也。此二者,圣人之所独决也。”
吕坤《呻吟语·应务》:“大丈夫看得生死最轻,所以不肯死者,将以求死所也;死得其所,则为善用死矣。成仁取义,死之所也,虽死贤于生也。”
顾炎武《日知录·季路问事鬼神》:“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可以谓之知生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可以谓之知死矣。”
(九)恬生而静死
阮籍《达庄论》:“夫至人者,恬于生而静于死。生恬,则情不惑;死静,则神不离。故能与阴阳化而不易,从天地变而不移。生究其寿,死循其宜。心气平治,不消不亏。是以广成子处崆峒(kōng,tòng)之山,以入无穷之门。轩辕登昆仑之阜,而遗玄珠之根。是则潜身者,易以为活,而离本者,难与永存也。”
(十)生死主于阳
邵雍《观物·外篇》:“气变而形化,形可分而神不可分。阳生阴,故水先成;阴生阳,故火后成。阴阳相生也,体性相须也,是以阳去则阴竭,阴尽则阳灭。阴对阳为二,然阳来则生,阳去则死,天地万物生死主于阳,则归之于一也。”
(十一)生为行死为归
洪亮吉《意言·仙人》:“曰:世果有仙,子肯为之乎?曰:不为也。夫生者行也,死者归也,人不可以久行而不归,则人亦不可以久生而不死明矣。试以人之老验之。《记》曰:‘八十九十曰耄’,注:‘耄(mào),惛(hūn)忘也。’‘百年曰期颐(yí)’,注:‘老昏不复知服味善恶,孝子期于尽养道而已。’是人至八十九十百年,即不死,而精神智慧已离,不过徙存形式而已。使过此以往,则其冥然罔绝者,更不知何如,纵云长生不死,是徙有生之名而已,无生之乐也。”
参看:“仙”、“形神”、“养生”、“鬼神”各条。
参考文献:
[1]刘光义:《庄子生死观念的剖析》文,《大陆杂志》第33卷,第1,2期。
[2]王逢吉:《人生之智慧·生命价值——生死之间》,1969年,青山出版社。
[3]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死生之说与幽明之际》,1961年,香港人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