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哲学
(2011-04-27 00:03:13)
标签:
感悟水文化 |
分类: 大道无形 |
水之哲学
水在中国哲学家的心目中,不但可以喻德、喻道,它几乎可以譬喻各种的美好事物,这一点足以说明中国哲学富有“概念之具象的表现”的特征。这种概念表达的方式,具有浓厚的艺术性,是诉诸直觉的。中国哲学缺乏纯智性的发展,这大概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论语·雍也》:“智者乐水。”又《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荀子·宥坐》:“孔子观于东流之水,自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竭)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俱,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管子·水地》:“夫水淖弱(约)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山川颂》:“水则源泉混混,昼夜不竭,即似力者;盈科后行,即似持平者;循岳赴下,不遗小问,即似察者;循溪谷不迷,或奏万里而必至,即似智者;······不清而入洁,清而出,即似善化者;赴千仞之壑石而不疑,即似勇者。······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之谓也。”
(二)以水喻道
《老子》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淮南子·原道训》:“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及,深不可测,修(淮南王父名长,故长字皆作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息好减益,通于不訾(无量)。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无所私而无所公,靡烂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紾,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
(三)以水喻学
《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