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序(摘录)
温总理说:“这本书(
《沉思录》
)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一百遍,天天都在读。”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2007年11月20日
l
柏拉图说:“唯有哲学家为城邦之主,城邦方有生之希望,得见天日。”
l
《沉思录》原为奥勒留自我对话的记录,行文质朴,不尚雕琢,然而由于发诸内心,灵性内蕴,故充斥着一股浩然之气,令人高山仰止,有一种深沉的崇高之美。
l
文天祥的《正气歌》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译者以为借之来喻奥勒留,是非常恰确的。
l
《沉思录》每每涉及疾病、痛苦、欲望、死亡等人生的“严重时刻”。对这些问题,作者从不轻易下笔,而是凝神沉思,反复求诸内心,最后得出来自人生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洞见。如
追求不可能的事情便是疯狂,但恶人做事不可能不疯狂。(5·17)
快了,快了,你很快就将化为灰尘、一具骷髅,只剩下一个名字,甚至连名字也不存在了;因为人的名字不过是一种声响连同它的回声。(5·33)
多么令人羞愧啊!你的身体还没有放弃战斗,灵魂倒先屈服了。(6·29)
自己站直,不要让别人扶着。(7·12)
l
哲学原来并非如后世的哲学教科书那般呆板枯燥,如一堆殿堂上的木偶,而是一滩活水,流泻在人生的小道上、山水之间,由涉足其间的沉思者随手鞠来,涤荡心胸。
l
后世惑于经院哲学,以为长篇大论、引经据典方为“哲学”,岂不知哲学不过在人的呼吸之间。所谓“一粒沙里看世界”,于一句话之中,于一小片段之间,皆可蕴神思灵光。
l
钱钟书认为:“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的排推销蚀,在整体上都垮塌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采用而未失去时效。好比庞大的建筑物已遭破坏,住不得人,也唬不得人了,而构成它的一些木石砖瓦仍然不失为可资利用的好材料。往往整个理论系统剩下来地有价值的东西只是一些思想片段。······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只言片语,甚至陶醉于数量,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那是浅薄庸俗的看法。”(
《七缀集》
)
l
所以读《沉思录》,固然可以正襟危坐,条剖理析;也可以于闲暇之时,憩息之余,捡起来随意翻读。
——摘自《沉思录》/李娟
杨志
译
清纱摘于2011/3/19
凌晨1:3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