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长凝学校创建“国学”特色学校
(2015-05-22 12:01:17)分类: 课题研究 |
东长凝学校创建“国学”特色学校
实施方案
根据榆次区教育局关于创建特色学校文件精神,我校围绕“和谐促发展,内涵创品牌”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儒家“仁爱”、“以天下为己任”等价值取向为核心,兼容优秀的多元文化,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积极创建国学教育特色学校。通过创建活动,促进学生形成中国所特有的文化气质,培养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内涵、科学”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逐步形成“国学浸润生命,经典传承文明”的学校特色文化。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东长凝学校于1920年建校,2011年10月,与西见子学校、石圪塔学校、相立学校四校合并,整合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为8378㎡,建筑面积4097㎡,服务半径40千米,服务行政村19个,现有9个小学教学班,三个附属幼儿班,在校学生304人,住校生230人。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29人,其中中共党员5人,大专以上学历占98%,本科学历占85%。学校办公用房、教辅设施配备齐全,拥有微机房、多媒体教室、科学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舞蹈房、美术室、多功能会议室等十多个专用功能教室,均配备了相应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
学校坚持“为教师专业发展铺路,为学生快乐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谨遵 “用爱心拥抱学生,用真情服务学生,用榜样激励学生,用人格熏陶学生”的教育原则,围绕“以德立校,依法治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走和谐发展,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学校以“三风”建设为抓手,与新课程改革、创新教育理念相结合,传承学校传统,丰富学校“三风”内涵,使广大师生不断自觉践行“三风”,形成了“读书、明理、做人、成才”的校风,“爱心、耐心、上进心”的教风和“主动参与、大胆质疑、注重合作、勇于实践”的学风。
二、制定方案,达成共识
(一)全员动员,统一认识
为打造出东长凝学校的特色,我们在认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创建“国学浸润生命,经典成就人生”为主题的国学特色教育,明确了创建工作目标,制定了易于操作的国学特色学校创建实施方案,并成立学校领导小组。
组长:范妹锁
副组长:田文斌
成员:全体语文教师
主要执行部门:教务处、政教处、少先队及各班级
此后,我校专门召开了筹备会和动员会,让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创建“国学”特色学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创建“国学”特色学校的重要意义。
1.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语素质的必由之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我们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
2.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价值定位为“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
3.“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承载着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一个人能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童年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的基础,成为他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从小让孩子诵读中华优秀传统经典,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使其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得到一定的提高。“文以载道,继往开来”,将国学经典引入校园,让学生能通晓事理,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培养他们爱国情操,修心修志,乐于奉献,孝亲尊师,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目标任务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儒家“仁爱”、“以天下为己任”等价值取向为核心,兼容并包优秀的多元文化,以培养具有强烈“家国情怀”的、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为归宿。
2、通过创建“国学”特色学校活动,探索出一条以学校资源为基础,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特点的个性化特色发展的道路,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促使儿童形成中国所特有的文化气质,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3、通过“国学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有儒雅风范的教师队伍。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内人际关系,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以及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内涵、科学”发展,逐步形成“国学浸润生命,经典传承文明”的学校特色文化。
三、精心规划,营造氛围
1、营造国学经典育人氛围
以国学经典文化打造特色,追求卓越,是我校师生的理想追求。为了营造良好的国学经典文化氛围,激发师生亲近国学经典情感,我校高标准地科学规划设计校园文化。
2、开设课程
以地方课程为阵地,开设经典诵读课,让“国学”走进课堂。在课堂上,熟读乃至背诵一些经典诗文,熟记一些名言警句,让孩子们在背中求思,思中求进。
3、有关诵读活动的具体举措:
(1)每天利用第一节课前的10分种进行国学经典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各年级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背诵计划。
(2)语文课前三分钟诵读或背诵古诗词;
(3)每月的黑板报和橱窗要有一定的国学教育的内容;
(4)每天课间利用校园广播系统播放国学经典的CD朗读碟或者是国学经典音乐;
(5)学校和班级文化建设要努力体现国学教育特色。
(6)创新诵读形式,不断开展诵读比赛。每学期开展“师生经典诵读会”,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7)要求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与国学有关的征文活动,如师生诗词创作大赛,童谣传唱大赛等赛事。
(8)创建图书角
每个教室建立一个国学图书角,采取学生管理,学生集书,教师指导的方式汇成班级图书角,用这个阵地开展国学教育。
(9)成立古筝、象棋、武术、经典诵读等国学小组,扎实开展活动。
四、特色彰显,初见成果
1、特色之一:经典教育塑孩子良好品行。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经典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通过经典教育活动的开展,老师们读书论道的多了,静心工作的氛围浓了,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得到彰显。孩子们在亲近经典中,润泽了心灵,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如今,我们的孩子心灵更美了,语言更美了,行为也更美了。本学年学校开展诵读和童谣传唱活动后,孩子们变得更加文明,更加儒雅了。
2、特色之二:经典教育促教师专业发展。“国学浸润生命,经典成就人生”教育的开展,使我校老师形成了争读名著,争读教育专著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促进了教师成长。
五、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5年3月-5月)
2015年3月全区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后,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积极安排部署我校的特色项目申报工作。
2.启动阶段(2015年5月)
我校响应号召在各班开展了《弟子规》的学习。《弟子规》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求学和待人接物应有的礼仪和规范。经过《弟子规》的诵读,帮助孩子们在生活当中,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了敦厚善良的心性,对家庭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有莫大益处。
3.实施阶段(2015年5月-2016年2月)
第一阶段:2015年5月中上旬
制定我校实施方案,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第二阶段:2015年5月下旬—2015年11月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全体语文教师探究课程设置、探索各学段必读篇目与选读篇目,编写校本教材、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申报研究课题,要求师生共读同比,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活动。
第三阶段:2015年12月,展示、总结、评估阶段
展示我校《弟子规》学习情况,国学教育成果展示(校园文化、活动材料、成果展示室、观摩国学课等);语文综合素养展示;师生读书成果汇报展示,总结我校开展活动的具体做法。
通过这一工作的开展给学校、老师和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它为学校内涵发展找准了支点,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平台,为学生腾飞坚固了基石。当我们看到学生在“亲近经典”中品味成功,快乐成长时,会忍不住感到由衷的喜悦;当我们自身也在“亲近经典”里提升素养,一步步向着“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育”这个目标踏实而又坚毅地前进时,一种更高、更激动人心的使命感也油然而生。
我校将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提炼校园文化内涵,将课堂内外和谐统一在经典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让经典之风浸润校园,从而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师生精神品味和人文素养,开辟创办特色学校的新途径。
总之,我们将保持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增强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争创一流教育的使命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以百倍的信心,坚定不移地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