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昨天的推送阅读量到了冰点....
其实我能明白,因为《英雄本色》的确不够博眼球,现在大家都喜欢更刺激的东西。
我如果想挽回阅读量,今天应该来推《正义联盟》。
但是我觉得一部大家都会去看的电影,我是可以缓一缓来说的,没必要为了增加一点阅读量亦或是广告点击弄得很着急。
特别是有比较好的冷门电影上映的时候。
所以我们今天缓缓,来说一部可能你不看推送都不知道已经上映了的
(文章有剧透,事先说明。)
暴雪将至
The Looming Storm
最近非常流行一句话
“XXXX,请关注他的作品。”
经常在各种明星的八卦的下面出现。
我觉得其实挺可笑的。
大多粉丝在面对自己的爱豆的时候,第一时间是在维护或者是树立ta的人设。
不管人家明星是不是这样的人,粉丝首先得把ta臆想成那样,然后自我感动。
当明星出了烂的作品之后,被批评,粉丝就会来说
“你行你去拍啊,你看我们XXX多么的努力,我觉得拍的很好。”
其实你是在批评作品,但是他们却没有理会你的重点,他们第一时间想的是维护他们爱豆的完美形象,告诉你这个东西拍出来是多么的不容易。
希望你能通过这些侧面的事情来认同,进而认同他们的作品。
但是一旦爱豆出了一些是个人都知道不对的事情,人设开始崩塌的时候。
粉丝就会说“请关注他的作品...”
这不是有病吗?我早给你说了他作品很一般...
胡搅蛮缠,争吵不休。
我觉得这样的粉丝文化其实挺病态的。
正常的情况下,就拿演员来说。
难道不应该是你看了某一部作品,觉得
“哇,这个人演的好好啊,我太喜欢了,他叫啥?我看看..”
而不是
“XXX太好了,真的是一个深情的好男人。我太喜欢他了,他拍的东西我一定要去看..”
一个好的演员,应该是不断地通过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拍出好的片子,在自己的领域里做的脱颖而出。
而不是上各种综艺,天天营造自己的某种形象。
你要演的是很多的有挑战的角色,而不是你自己。
段奕宏,就是前者。
可以说段奕宏在《烈日灼心》之后就成了犯罪片专业户。
2017年他有四部电影。
《非凡任务》《记忆大师》《暴雪将至》《引爆者》
都是犯罪电影。
看似是在吃一个类型,原地踏步。
但是其实每个角色都是有非常大的差异的。
唯一趋同的一点就是,无论是那部电影,电影成色如何,你都能在评论区看到观众对段奕宏塑造的角色的赞誉。
这就是难能可贵的一件事情。
同样是反派或者同样是小人物,本质是不一样的。
毒枭和变态杀人狂,工厂保卫科科长和小警察都是有区别的。
段奕宏能做到让每一个角色都不一样。
而有的演员只能做到,类似角色演出自己的同款style....
你还不能说,一说这个锅粉丝还甩在导演、编剧身上,说是因为这个角色很像....
所以这次段奕宏凭借《暴雪将至》拿到东京电影节的影帝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因为他再次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小人物的形象。
这个角色从剧情上来说比较简单。
他是一个工厂的保卫科科长,一开始因为出现了一个连环杀人案,被称为“神探”的他就想来帮助警察去破案。于是就积极地去情景模拟,召集工人录口供等等。
但是其实这个角色并不简单。
首先我们得注意到故事的大环境。
1997年的南方工业小城,香港回归不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事情。
影响最大的是国企改革。
小城里面什么厂都有,都是国有的重工单位,但是这个时候工人们都对即将到来的变革心知肚明。
电影里面没有明说,但是通过一些侧面的小事来体现了这个大环境。
例如夜晚下的灯光篮球场,动不动就擦枪走火的男男女女,通过情欲来发泄着自己对于未来的不可控。
例如段奕宏抓的那些偷工厂东西的人,监守自盗与外面的人里应外合,工厂不再是他们的“家”
更有甚者,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慌,在家里和妻子发生口角,把老婆都砍死了。
而段奕宏就是这个大背景下的一员。
他知道保卫科没有效益,自己很有可能丢掉铁饭碗。所以他很努力的去配合警方破案,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案子能让自己破格当上警察,进入事业编制。
这个大环境造就了整个事情的发生,以及人心的走向,即便是凶手都有可能因此而生。
段奕宏在洪流之中不过是想稳住自己的脚跟,即便是放弃鸡头去做那个凤尾也是值得的,毕竟可以让自己吃上饭啊。
其实这个角色是一个非常卑微的角色,他缺乏自己的角色认同感,每天穿着那件仅有的小上一号的皮夹克来彰显着和那些统一制服的工人们的不同。他享受着去拥有特权的感觉,但是他明白自己只是保卫科长,只是接近权力而已,只有抓住了罪犯才有可能去往上走。
他需要的是别人对他的认同,他拼命去追的东西连理想都算不上。所以当他的情人江一燕说她想去香港开理发店的时候,他会觉得她“理想远大”。
所以整部电影,就是在讲段奕宏是如何去追求这种认同感的过程。
电影百分之八十的时候都在下雨,让整部电影都有着浓厚的压抑情绪,让观众透不过气更加让段奕宏这个角色显得透不过气。
这种情景带来的压力,让观众感同身受,也让段奕宏的追逐显得更加的艰辛。
他一直在跑,无论是行动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他也无比的接近那个真相,接近他想要的认同感。
当你无比想得到一个东西的时候,你似乎是触手可及但是却怎么都拿不到。
整个人就会变得疯狂。
所以这个角色就开始有了内心的转换,他开始疯狂。
他拿着自己喜欢的情人去当诱饵,钓鱼执法。他将一个毫无关联的前科犯打成重伤。
在他奔跑之后,无限接近那个目标但是没有得到的时候,他迷失了。
就像在追逐凶犯的时候路过的这些铁路一样,他的性格开始了分裂。
他不知道哪条路才是对的,但是他没有因此放弃去追,即便面临身受重伤的徒弟。
可是他到最后都没有追到那个犯人,打死的前科犯也不是。
直到自己被抓紧监狱他都没有追到那个自己想追到的东西,而这个时候他已经失去了一切。
这个时候的真相还重要吗?
从自信满满到接近癫狂。
他不过是一个小人物,在历史的洪流中无足轻重,很多事你是无能为力的。
这就是段奕宏这次要演的一个小人物。
简单吗?
这种角色能够通过“小人物”三个字来概括吗?
所以以后角色塑造的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演员自己演的不太行,别总是丢锅。
当然这部电影本身的艺术性也比较强。
片名叫《暴雪将至》。
里面总共下过两次“雪”
一次是段奕宏当上劳模上台演讲说出要活出自己的时候舞台上因为机器坏了出的假雪。
一次是片尾段奕宏从监狱里出来,离开这个城市在大巴上看见的真雪。
其实这里可以有正反的两种解释。
一个是雪代表着真相,段奕宏等了十多年的真相,在他从监狱出来之后他终于知道了真的杀人犯最后的下落。而这个时候真相已经不再重要了,所有的故事、人都已经落幕。
二是,这真实的世界不就像是那个舞台吗?一样的飘着雪,我们不过是这个环境里面的提线木偶,在时代的洪流中随波逐流。
电影给八分吧,有演技有故事有质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国产电影。
当然他可能文艺气息有点浓厚,如果刚看完《正义联盟》再去看这片,你会觉得有点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