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最近去的见面会很多。
但是昨天《嘉年华》那一场可以说是最近见面会里面质量最好的一次了。
虽然说武大那个演播厅的观影质量完全无法和电影院相比,但是映后的交流,大家明显比电影院里面的鱼龙混杂的观众有水平许多。
我今天写推送的时间不多,就不扯别的了,直接来说电影。
嘉年华
Angels Wear Whit
今天推送我有想过,要不要起一个更加具有话题性的标题把大家忽悠进来。
想了想还是算了,我只需要说它好就行了,如果贴上很多的标签,反而显得low了起来。
见面会结束必定是有一个提问环节的,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部电影在结尾的处理上,是导演的有意往现实中投入一丝光明还是纯粹是为了审核去修改的剧情。
电影英文名是“Angels Wear Whit”但是中文名却没有改为“白衣天使”这样的名字,而是改为“嘉年华”这样一个更具讽刺效果的名字。的确,我们仿佛就在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嘉年华里面。
电影虽然把残酷的题材处理的很温柔,但是各种讽刺是一直拥有的。所以我就在想这部电影明显是可以拍的更加黑暗更加绝望的,让观众看完之后更加透不过气。
但是...没能选上我。好的是另外一个女生问出了一个较为类似的问题,让主创给了答案。
她的问题是
“为什么在最后的明显不公平以及没有公道可言之后,剧情迅速反转给了一个电视里面的画外音的公道解释,为什么不讲一下具体的过程...”
这个女生的点,虽然放的有点歪,但是问题和我是出在了同一个电影片段。
耿乐的回答是导演其实是有过一版更黑暗的剧情的,但是为了审核为了能让更多人看到电影,采取了变通。
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完全可以做的更好的。
但是这个结尾不应该是我们去批判它的点,因为这个少女已经戴着脚镣跳出了极致的舞蹈。
电影讲的是未成年人的性侵事件,导演以一个第三方视角带入以点带面讲出了整个社会所处的问题。其实这个话题对于目前来说依旧是一个敏感话题,就像最近一段时间频频爆出的“类杨永信学校”、虐童案等等。电影虽然处理的没有那么残酷,但是我们是知道现实会比电影残酷许多的。
电影主要是两条线,小米和小文的成长故事。
小文是一个初中生,遭遇了商会会长的性侵。
小米是当时事发酒店的女招待,她看到了所发生的一切。
小米和小文虽然处于一个不同的成长环境,但是他们的经历都是殊途同归。
与小文相关的女性角色是她的母亲,她的母亲是一个歇斯底里的女人。第一次出场就是给了小文一巴掌。她在家里就是躺在沙发上抽烟,然后对着小文发火,最后甚至于剪掉了小文的长发。
她一方面爱着小文,希望给自己的女儿讨回公道;一方面对着小文歇斯底里,仿佛想把自己的不幸怪罪于自己的女儿。
与小米相关的女性角色是和她一起当招待的莉莉姐。莉莉姐每天浓妆艳抹讨着男人们的欢心,但是却得不到男人们的尊重,为了男人堕胎也没人搭理。莉莉说“下辈子不要做女人了,做女人太苦了。”
这两个女性角色之前经历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所知道的只是她们现在命运的惨痛。这样的处理是导演的留白,让电影多上了几分冰冷与无奈。
当然电影里面的女性角色也不止这四位,虽然他们身份、性格各异。但是我们是可以发现这些女性的共同之处的(例如长得很像),这也就让她们的命运互相转换成为了可能。
小文长大成了小米,小米继续成长成了莉莉,莉莉结婚之后就成了小文的妈妈。而成为那个律师,则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另一条路了。
片中的女性角色其实都比男性角色显得要灵性许多,无论是意识上还是行动上都远胜于男性。
这应该是电影有意为之的一个事情,就像那个大写的居高临下的梦露。
虽然从头到尾这个梦露都没有给我们一个全景,只是在她的高跟鞋、涂着指甲油的脚趾甲,小腿,裙下有着不同的镜头。
梦露拥有着最浓墨重彩的女性魅力,也吸收着男性的所有注意。
这种注意就像梦露雕像小腿上的小广告一样,数不胜数,春风吹又生。
片中的男性角色,可以说是一个比一个令人反感。
有贪赃枉法的警察,有为了钱财可以不为女儿讨公道的父亲,有作伪证的“医院专家”。
唯独耿乐这样一个一点都不像父亲的父亲。
见面会的时候耿乐谈到这个角色,说他一开始就觉得这个角色窝囊了点,不想演,而且他觉得他自己也不会像一个初中女孩子的父亲。
文晏给他的答复是“就是因为你不像”
电影中唯一一个有着正义感的男性,就是这样一个并没有多么成熟的父亲。每一个成熟的男性都开始陷入了社会的污泥之中,只有他这样一个水上嘉年华的守门人还拥有着正义感。
可是这个角色在最后发现了最明显的不公正之后,并没有爆发出那种不成熟的愤怒。
这正是《嘉年华》得精髓之所在。
因为一切都太黑暗,都太不公正,所以观众会把情绪的爆发寄希望于耿乐之上。但是导演在整部电影上都没有想去有一个生猛暴力的情绪爆发点。
她的处理是收,目的并不是像《熔炉》一样,希望去催泪希望去让你感觉到心情忽然舒畅。
导演用一个很西化的方式在讲着一个非常本土化的中国故事。她没有去直接的展示事件的不堪入目,而是通过口红、高跟鞋、金钱、假发套、啤酒等东西,刺痛着男权社会的贪婪与诱惑。
刘会长虽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塑造,但是他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操控着一切,用着钱权颠倒着黑白。
虽然最后刘会长被抓了,一切不公道都似乎得到了正义的解决。但是对于少女的创伤已经形成。
电视里播着领导视察青少年宫关心少年儿童成长,刚刚年满十六岁的小米却浓妆艳抹的坐在妓院的床上等着“客户”。
这种种冲击已经足够令人沉默,所以不再需要一个爆发再来刺痛人心。
最后的小米出逃,和梦露的雕塑一起并行。看似是她女性身份的自我觉醒,选择了自由。但是这条路之后,等着她的又是什么呢?
这不过是她待过得第十五个城市而已。
电影给8.5分吧。可以说是今年华语电影的佼佼者了。
放在院线就更不用说。
但是这部电影也不是没有问题。
例如在讲故事的水平上,技法上文晏就明显不如上周带着《相亲相爱》现身的张艾嘉。
虽然一个温和一个冷漠。
张艾嘉三个故事起承转合都非常的清楚。文晏的两个故事其实是存在一些混乱的。
就像小文的母亲,这样一个有着鲜明性格特点的女人。和女儿有着几场戏剧张力非常强的冲突,但是到了后面就忽然不见了。虽然从某种层面上能给耿乐那个角色,有一些父爱层面的填补。
但是也会让大家觉得之前的冲突变得有点没有必要。
还是那句话,瑕不掩瑜,这部电影虽然不完美但是已经足够优秀。
它的话题足够令人深思,极具女性化的处理方式也让观众对当今部分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以及社会现状感到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