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2今日书摘
文/铠心
中华家教2022.02
1. 美国心理学家尤·布朗芬布伦纳(UrieBronfenbrenner,1917-2005)指出,环境对个体行为、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会与其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等周围的环境产生相互作用并在其中获得发展。)教育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而教育生态系统理论脱胎于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模型,由微观、中观、外观和宏观层次系统构成。第一层微观系统是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第二层中观系统是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第三层外观系统是个体并未直接参与、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第四层宏观系统是存在于以上三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突发疫情对随迁子女学习的影响——基于教育生态环境视角的分析
樊秀丽 王璇 张可煜)
2. 德国学者克里斯托夫·武尔夫(Christoph Wulf,1944~)指出:“个体差异的程度决定于不同的条件和环境。”四在学校中,学生所获得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是相近的。然而,家庭所能给予孩子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各不相同。孩子在家庭中学习的过程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模仿是人的天性,孩子的行为反应一定程度上源于他们从周围的成人身上看到的样子。在正向激励中,学生会产生良性循环的学习驱动力,反之亦然。随迁子女学校的家长们受教育程度不等,各自的家庭氛围也大相径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注重孩子的教育,以身作则,陪伴孩子一起学习;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家长则将更多的精力投注于娱乐活动,对孩子进行“放养”、疏于管理,还有的学生跟随爷爷奶奶生活,“隔辈儿亲”更容易出现不予管教、溺爱孩子的现象。(突发疫情对随迁子女学习的影响——基于教育生态环境视角的分析
樊秀丽 王璇 张可煜)
中国德育
3.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课堂,所追求的德育素养定是真实可信且具体的。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具有天然的共情能力,而最能打动人心的,首先就是真实。我们的德育素养又应是善和美的,这既是基于我们的育人期待,也是基于人性本身对真善美的本能追求。(立德树人视阈下知悟行课堂的构建
马志宇)
4. 近日,一位朋友谈及为读大学的儿子选报了师范专业,“我觉得当老师挺不错的,有很多家长资源”。另外一位作为中学管理者的朋友无意中提及,“我手头有很多家长资源,遇到问题时会比较方便”。这样的表述是我们教育生活中的日常,并且大家也已经习以为常。但是,这样的表达总让人有一种感觉,这种人之常情背后藏着某种教育“味道”的改变。社会资源一般都会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当家长成为教育者眼中的“资源”,那么教育者让渡的“资源”又是什么?这种让渡对于教育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倘若不去思考,就会成为“存在即合理”;如果我们认真反思,不禁会“惊出一身冷汗”。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政策实践,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是相对宏大的教育机会公平,然而,机会公平往往具有“肉眼可见”的公开性和外显性,事实上,在微观教育过程中,那些“看不见的手”对教育过程性公平的改变,尤其是具有中国社会文化特征的“人情关系”的改变,更为实在却极具隐蔽性,因而,更值得引起警惕和关注。(当家长成为资源——一种教育伦理学的反思
蔡辰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