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3今日书摘(中小学德育2022.02)
文/铠心
1. 儿童的问题行为很多之所以被忽略和无视,正是由于成人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依据自身的经验来对儿童行为进行评判。“儿童的行为是个整体,既有外在的规范性,也有内在的意向性。规范性直指行为的外在表现,而意向性则是外显行为的内在意图。”5在日常的教育和生活的过程中,成人往往只注重儿童行为的外部表现,关注儿童对成人所制定规则的遵循与否,用外在的规则标准来评判儿童行为的好坏,却忽视了这一事实,外在的规则是成人站在已有社会规则基础的角度上所制定的,其是社会的规则、家长的规则、教师的规则,但唯独不是儿童的规则,“规则是正确地处理事件的方法,而不用于判断已经发生的事件的对错。”6当规则被用来判断儿童行为的对错时,儿童的体验和意图就被无视了。因此,成人对儿童行为的评判要注重儿童行为的外在规则性和内在意向性的统一,不仅要关注儿童行为的外在表现,同时还需要探索和追寻儿童行为背后的自我呈现,关注儿童的体验、感受和心向。(儿童退避行为背后的自我呈现
何亮)
2. 目的作为终点,蕴含了一个起点。其蕴含整件事情的发生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活的过程。劳动教育目的蕴含了学段的不同起点、学科关联、学校发展个性。因此,要从这三方面建构劳动教育目的的结构,以实现其合理性。(校本劳动教育合目的性:问题及实现路径
樊波 胡立德)
3. 哲学大师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教育也一样,无需比较、无法言说、持续未完的不仅仅是我们班的故事,还有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孩子、家长和我们的人生。(一块黑板两种爱
夏晓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