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9今日书摘(班主任之友)
文/铠心
2020.7-8
1. 对学生来说,阅读本身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是经过了成人之手,却常常变得很糟糕:一是过高的阅读要求,常常用教师的阅读理解要求学生,提出令学生望而生畏的目标,把阅读变成了“作业”甚至是“考试”;二是过细的指导,将一本书切分成多个导读点,一个点一个点地指导,生怕学生读不懂,过多的指导就成了一种干扰,让学生无所适从;三是过于功利,总是将整本书的阅读与学业成绩挂钩,最希望读了就能提高成绩,反对学生读那些看似无用的“闲书”,只读“课课通”之类的教辅用书,让学生疲于奔命。要让阅读成为一件美好的事情,就要拒绝三个“过于”:将过高的阅读要求降下来,让学生在一种安全而自由的阅读心境中,快乐阅读;将过多的阅读指导减下来,让学生拥有独立而完整的阅读时空,尽情阅读;将过急的阅读功利淡下来,把阅读的本来意义还给学生,享受阅读。事实上,阅读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每个人沉浸在自己的阅读世界里,那是多么令人心醉的美好时刻!因此,学校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干扰,摒弃那些看似轰轰烈烈的阅读推广活动、评奖活动,创造一个纯净的阅读时空,让学生可以心无旁骛地享受阅读的美好时光。(让阅读成为一件美好的事情 薛法根)
2. 所以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不仅仅是一种告知,更要我们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意识,一起协调着把事情处理好,优化事情的发展方向。沟通是双方互动的一个过程,家校沟通单靠老师一厢情愿的努力肯定不够。老师的每一步付出,家长需要有回应,需要支持理解班主任工作,才能使家校沟通变得友好、友善,才能使家校合作变得有力、有效,真正让每一个孩子受益!(家校三步沟通法 俞芬)
3. 最成功的领导者是能够看到尚未实现的前景的人。(福莱)
2020.10
4. 孩子们反映,家里的活儿还不够几个大人干的,勤快家长的包办代替已经让他们习以为常,自己很少会想到要干点什么。而且现在超纲学习、盲目补习、伪兴趣发展等风气盛行,学业负担较重。他们很认同父母的想法—孩子的任务就是好好读书,只有学习成绩好,长大才有出息。至于劳动教育没什么意义,只有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才需要多劳动,所以“劳动积极分子”早已成为他们眼中的贬义词。当然,他们偶尔也会对一些劳动项目产生些许兴趣,会向父母“讨”点活干…劳动意识差,劳动机会少,劳动技能差,这个“公子”“小姐”群体的未来是令人担心的。(从讨点活到淘些活——小学劳动课程开发实践
傅爱君)
5. 我们说“陪伴不易”。你学习,我打麻将、刷手机…这是陪着而不是陪伴;事无巨细,像影子一样时刻护卫在孩子左右,这也不是高质量的陪伴;有的家长说“我经常出差无法陪伴”…根据多年教育经验,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孩子的问题最初都是家长或家庭的问题,都是陪伴出了问题。那么,究竟应该怎样陪伴?给大家以下三点建议:建议一:家长要做演技派演员,而非本色出演。学会控制自己的懒散,控制自己的情绪…你的做派就是孩子未来的样子。建议二:参与成长而不替代体验。做“60分父母”,只给方法和建议,让孩子学会主动思考和处理学习、生活上的难题。建议三: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并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开放的心态接纳孩子的变化,用教育的智慧引导孩子的发展,别做让孩子“厌弃”的家长。陪伴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契合与沟通。(和孩子一起成长——新生家长会上的讲话
蔡晓瑜)
6.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肯定。有时候处理问题,或许并不用着急说道理。因为道理太深,孩子太浅。在一件重复发生的事情中寻找着不同点。那不同之处就是成长的痕迹。(我站在你一边:和善而坚定 王智慧)
7. 很崇拜的一位领导曾经讲过,工作都是给自己干的”。是呀,东西也是给自己学的,看似无用,不定哪天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呢!所有曾经的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回报自己!(也做无用功 宫勋)
2020.11
8. 我是越来越同情现在的孩子们。别看我们现在的家长,可以满足孩子物质条件上的各种需求,要啥有啥,但是,其他方面有多少自主权给孩子,很难说。小到早餐吃什么,衣服什么款式,大到上什么培训班,学什么特长,进什么学校,往往都是家长说了算。在学校,老师也是这样。上课怎么坐,作业怎么写…到处都是条条框框,孩子们只要听话就可以了。我自己也是老师,孩子们听话多省心啊!可是,我们真的就把孩子培养成按照我们的指令去做的机器人就行了吗?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让孩子成为自主独立的个体吗?(给孩子留点选择的余地 薛琴)
2020.12
9. 奖励是什么?奖励是一种激励手段,挖掘潜在能力的管理方法。一味发奖而不引导,徒增学生功利心、求索欲,导致学生短视,缺乏未来发展力。奖励重在“励”,奖在当下,励于未来一在小学阶段,奖励的目的在于焕发学生的荣誉感,唤醒学生进取心。(别样奖励,师生相长 周吉)
10. 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爱因斯坦)
11. 不能把自己跟学生“统一要求”。老师制定的班级管理体系中的各种制度和办法,都是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生活的特点,以及学生教育的目标,为学生量身定制的,适用对象是学生。如果老师把自己完全纳人进去,一来可能适应不良;二来承担两个角色的任务,在时间、精力方面势必挤压在其他教育、教学方面的投入,或者影响自己必要的休息,还可能跟老师的本职工作发生冲突。在工作压力原本就很大又无益于自身提高的情况下,这样的竭力而为势必不可长久。一旦老师虎头蛇尾,学生对老师和那套制度就会产生怀疑,不但老师形象受损,那些管理制度也可能要烂尾。另一方面,老师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展示“师生平等”,但鉴于学生在各阶段对平等的不同认知水平,老师的这一招也不可能在学生教育和班级管理上长期发挥决定性作用。老师把自己“蹲”成了学生,这样的“师生平等”,甚至还可能误导学生,让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班级里的责任和义务,可能会给“先知先觉”的部分高年级学生制造困惑一老师到底是怎么啦?所以,置身于运行中的班级学生管理体系,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受教育过程,对老师而言,只能是一个借以示范、教育的过程。老师需要用心做的,就是把自己先掌握的示范给学生,把自己能做到的或是先懂得的“优秀”示范给学生,在学生知道该怎么做或领悟了方向之后,鼓励学生一直做下去,直至“出于蓝而胜于蓝”。想一想:师生在那种没有隔板的厕所平等地相邻而蹲,可能让老师在渲染阳春白雪之时,学生却想起来那次“坦诚相见”……赶快放弃那些把自己“腾”成了学生的“师生平等”。(老师不能蹲成了学生 钱卫东)
12. 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首先得让孩子们有时间去管理。孩子们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合理管理时间。孩子们也就不会在充实与空虚之间做出合适的选择。为此,我想我们应该在课程学习与作业上做做减法,在校园里留一些时间给孩子们自己做主。指导孩子们做自己时间的主人,引导孩子们过更加有意义的小学生活。(孩子们的自由时间有多少 陈俊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