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偶得: 陈鲁豫也看见了哈敏的小店
(2012-04-06 12:53:33)
标签:
三毛哈敏小店陈鲁豫公共市场pikeplacemarket |
分类: 看了之后忍不住想说点 |
我前文《公共市场里的阿富汗小店----寻找三毛的足迹》(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b8c2e70100xo9v.html)里介绍过那个疑似三毛所写的哈敏的小店,疑似的依据是三毛的描述:阿富汗、楼梯边的角落位置。这样推断的结论,虽然从自己相信三毛的立场来看,已经足够可靠,但在逻辑上还是有漏洞的:三毛完全可以编1个故事,把甲地的1个店、乙地的1个摊主、丙地淘来的1个项链捏到一块,在文学创作上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做法了。
今天在网上看见陈鲁豫的文章(仅把她的原文中和该店有关的部分附在本文后面),才知道她也看见了这家店,还看见了哈敏其人,那是1995年的事。我相信陈鲁豫和我一样,即使喜欢三毛,但也没必要替三毛编瞎话。所以我认为陈鲁豫说的是真的,果如此,则三毛那篇文章就无懈可击了。可惜陈鲁豫和三毛一样,没留个那店的照片。
有1点我不同意陈鲁豫的,是她说三毛的这篇故事写得很一般。这故事是平淡,但三毛用很少的笔墨,就把哈敏的奇特个性刻画得跃然纸上,基本可以说:没1个字是多余的,这恰恰体现了三毛的写作功力。我喜欢三毛的这篇小文,不是喜欢里面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三毛的简洁、生动又准确的文字描述。陈鲁豫也说:三毛的柴米油盐的生活可以这样风花雪月、有滋有味。这说明她也明白:三毛的文章好,不是因为柴米油盐这些被写的对象本身有多好,而是三毛写的好。
又想起三毛说的:我的文章是身教,不是言教。以前我就相信三毛写的都是她的真实生活,因为假的总会有漏洞。陈鲁豫的这篇文章,特别是那位我记不住名字的实地考察了荷西的墓和死亡记录的人,都是三毛的证人证言。
陈鲁豫原文的相关部分附此:
我爱三毛
作者:陈鲁豫
发布日期:2007-03-07
......
1995年,我来到西雅图。租房子、买家具,安顿下来后首先去逛的就是著名的PIKE PLACE
MARKET。这个地方还是从三毛的书里知道的。1986年5月,三毛在西雅图BELLEUVE COMMUNITY
COLLEGE边休养边学习英文,课余时间常常泡在那个有几百家小店铺的自由市场。这段经历被她写进了《闹学记》。
我自己也做了西雅图的居民后,PIKE PLACE
MARKET成了我每天都要光顾的地方,不是去那的星巴克喝杯咖啡,就是去买水果、报纸。这些东西其实住所附近的超市、便利店都有,可我总是舍近求远,宁可走上10分钟,也要享受逛市场的乐趣。
差不多过了半年,我对PIKE PLACE MARKET里的每一个店铺的位置都已了如指掌。
一个周日的下午,我一个人拿着刚买的蛋筒冰激凌,和大约几千个外地或外国游客挤在一起逛市场里长长一溜卖瓜果、蔬菜、鲜花、海鲜的摊位。PIKE
PLACE MARKET是西雅图著名的旅游景点,一到周末、节假日总是人山人海。
那时已经6月份了,天很热,我被各种肤色的人挤得心烦意乱。于是,我把剩下的大半个蛋卷扔进了垃圾桶,往市场的楼梯拐角处走去。我计划下一层楼,逛底层的古玩商店,那里通常比较安静。
我一边下楼一边低头用纸巾擦着被冰激凌弄得粘糊糊的手指,这时,我的余光看到了楼梯角落里隔出的一家小店铺。我的心开始狂跳不已:“天哪,这是哈敏的店啊!”
三毛在《我的宝贝》里写了一章“阿富汗人哈敏妻子的项链”。哈敏是三毛在PIKE PLACE
MARKET认识的小店主,他是阿富汗人,为躲避战乱和养家糊口,独自一人在美国经营一家卖印度服饰的小店。三毛离开美国回台湾之前,哈敏要送给三毛一条项链——他妻子的项链。项链美极了,三毛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买下了它。
平心而论,这篇故事三毛写得很一般。照片上那串项链也看不出令人惊艳的地方:项链是银制的,金属表链似的造型,但比表链宽,上面还坠着十几个25美分大小的银币。惟一抢眼的是项链上镶着6块浅粉或淡蓝的亮片,配一件黑色低胸晚装会很好看。
因为故事平淡,我逛了快100次的PIKE PLACE MARKET都没有意识到,藏在楼梯间角落里的就是哈敏的小店。
“哈敏的小店是楼梯间挤出来的一个小角落。”“店已经够小了,6个榻榻米那么大还做了一个有如我们中国北方人的炕一样的东西。他呢,不是站着的,永远盘坐在那个地方,上面挂了一批花花绿绿的衣服和丝巾。”这是三毛对小店的描述。
我站在离小店两步远的地方,好奇地向里张望着。哈敏(我想他就是哈敏)正盘坐在床上,他的四周的墙上,门上,到处挂满了沙丽、头巾,五彩缤纷的,看久了让人喘不过气来。
我站在门口一动不动足有5分钟,一直盯着哈敏看。这么长的时间,再没有经营头脑的店家想必也会出来问一声:“小姐,你想买点儿什么?”吧。
哈敏还是一动不动。
这下我更肯定他就是三毛笔下的哈敏。
“哈敏不回国办货色,他向一个美国人去批,批自己国家的东西。
“哈敏你不积极!”
“够了。”
“首饰不好看。”
“那是你挑剔呀。”
“这样不能赚钱。”
“可以吃饱就好了啦!”
“永远是这种扯淡似的对话,我觉得哈敏活得有禅味。”
这是三毛在书中的描写。
我当时很想走上去告诉哈敏,那个花了100美金买下他妻子项链的中国女人是个很有名的作家。她在书中也提到了他的小店。可惜,她已经不在了。
但我还是一动不动。
我又站了几分钟,冲哈敏笑笑,转身下楼离开了小店。
他是不是哈敏不重要,哈敏知不知道三毛的事情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的整个少年时期,三毛浪迹天涯的故事曾带给我那么多的渴望。
我常常遗憾地想,如果三毛还活着,我一定要交她这个朋友,至少,要做上两期《鲁豫有约》。(节选自《陈鲁豫·心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