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中期预算制约“新官不理旧账”

(2015-01-25 11:26:20)
标签:

房产

以中期预算制约“新官不理旧账”


   本报特约评论员洪乐风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决定在全国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研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看似专业的财经类消息,却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所谓的“中期财政规划”,属于理想的“中期预算”的过渡形态,对于管住政府“新官不理旧账”的乱花钱,意义十分深远。


    多年来,我国政府的各级财政部门奉行的均为“年度预算”,也就是每年底编制下一年的预算,以便做到来年收支“心中有数”。这一模式具有灵活性特点,可因地因时而调整,但若只是考虑年度范围,很多决策行为将会短期化,由此带来诸如今年不顾明年的安排,前任不管下任的困难等弊病。说白了,“中期预算”就是要把决策的责任期限拉长远些,更利于精打细算,把纳税人的钱花好、花在刀刃上。


    这实际上对新常态下的财政行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伴随经济下行,财政收入的增速下降,刚性支出的压力不断提升,不少地方要么收取过头税,要么寅吃卯粮、“今朝有酒今朝醉”。可事实上,很多预算项目、特别是基建项目,必然要跨年度,这就造成很多中长期预算安排不定,到时只能捉襟见肘。因此,把预算的周期设定为三年,并逐年滚动执行,是兼顾眼前与未来的有效平衡手段。


    另一方面,催生“跑偏政绩观”的因素,不仅包括任期制、问责制的欠妥,还有中长期的规划与年度的预算“对不上”。我国各级政府一般要制定五年发展规划,譬如大家熟识的“十二五”“十三五”规划。规划以五年为限,预算却以年度为规,两者必会冲突,钱的断续支撑不起来项目的持续。可以说,一些规划被讽刺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很大程度就缘于预算的跟不上。


    从中央到地方,从全局到行业,国家战略规划体系的完备与否、科学与否,直接关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而今,把预算的时限逐步由一年调整到三年,把预算的理念逐步由短期延伸至中长期,更利于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因为评判为官一任的效能,是不是会当家、能不能当好家,“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尤为关键。


    年度预算也好,中期预算也罢,包括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衔接配套,都涉及到万千企业、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必须拿出来公开讨论,容不得半点私相授受的猫腻。发挥好民众和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由于时间较长,涉及的项目较多,一旦预算安排出差池,极易错上加错、滚动放大。因此既要引入民众的民主参与,又要吸纳专家的科学建议,最大限度避免拍脑袋决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