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有人的地方就要有安全防范
撰稿:吴春山
岁末年初,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再次摆上治理者案头。各地发生数起安全事故,从广东顺德厂房气体爆燃,到黑龙江哈尔滨仓库起火坍塌,再到云南大理600年古楼拱辰楼发生火灾,城市公共安全这个老话题,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人如此揪心?为什么一次次生命和财产的代价不能彻底唤醒我们的防范意识?
1
转变理念
各地治理者务必懂得,不发生安全事故,也是政绩。
面对天灾,人的应对不力,尚且需要问责,何况那些地地道道的人祸?然而,一次次的事后问责,又何如事前的防范、事中的督查?一次次生命的逝去,足以唤醒我们的良知,去从源头上检视我们工作理念、思路、方法的缺失。而当同类安全事件一再地发生,当甲地的事故不能成为乙地的教训,恐怕不是一句“好了伤疤忘了痛”就能说明问题的源头,而是一些地方治理者灵魂深处缺失了对生命的敬畏。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现代城市治理中,我们更应当强化“有人的地方就要有安全”的意识。唯有把人与安全画上等号,植入治理者的意识,融入治理思路,化入治理措施中,那些安全事件才会少些再少些。显然,这样的安全理念,恐怕需要从各级干部的“总开关”里去填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源头廓清了些、理顺了些。
各地治理者务必懂得,不发生安全事故,也是政绩。发展得再好,政绩再光鲜,若是以生命的失去为代价,治理者的脸上也难有光彩。因而,只有解决了敬畏生命这个“道”的问题,我们才谈得上去解决在具体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术”的问题,如果“道”不存,“术”再多再好也难有效用。基于“道”已解决或至少部分地解决,我们对解决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提供一些“术”的思考和方案。但愿各地治理者,能够汲取教训,亡羊补牢,把安全事故减少些再减少些。
2
做细预案
有人的地方就要有安全保卫,这是所有治理者的责任。
西方谚语云“好奇害死猫”,好奇心未必如是,侥幸心却往往会害死人。
我们身边并不乏这样的例子,隐患一直在那里,几十年不发生事故,一旦发生便一失万无了。从2013年吉林长春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6·3”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到今年开年的哈尔滨仓库起火坍塌,不都是因为侥幸心理作祟,导致该做的预案没有做?而那些常锁的大门,那些常堵的消防通道,更是一种普遍存在。
在那些公共安全地带,在那些人流密集之所,在那些存在隐患之地,如果没有任何的安全准备,又没有发生安全事故,那并不意味着安全事故不会发生。换言之,在没有做好任何安全准备时,安全事故总是有其发生的必然性。如果事实上没有发生,那只是因为发生事故的条件没有在某个时点瞬时汇聚爆发罢了。
因此,对于公共治理来说,尤其是城市治理者,最需要的就是破除各种侥幸心理,从制度上进行安全防范。很多城市的安全事故,最后的追责,往往一追就追到治理者那里,关键就是对那些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场所,没有安全预案、安全措施。若是有,很多事故就不会发生,即使发生,损失也会降低。
不妨以踩踏事故为例,不少国家和城市在大型集会前,都会有非常细致的预案。比如,针对人流配备警力;将人群区隔在安全区域内,沿同一方向行进,以防人流拥挤而导致失序;即时监测人流情况,迅速启动紧急反应体系;保持信息高效畅通,以备公众知晓。如此这般,人再多哪怕百万级也会有序。否则,巨型人流一旦失控,什么力量也难以挽回踩踏局面。
事实上,一些城市管理者出面组织的重大活动,都有这种安全预案,也基本不会发生事故。问题在于,一些群众性的节庆扎堆出行、一些商家组织的促销活动、一些名胜景区的人流聚集,成为安全防范的薄弱环节。对这类人流密集情形,如果事前不预知,事中反应又乏力,想不出事也难。
说到底,还是内心里要有一根弦,那就是有人的地方就要有安全保卫,这是所有治理者的责任。不要以为活动不是官方组织的,就不重视安全问题。不要以为群众性的大型自发娱乐,群众就有自我管理能力。恰恰相反,越是这种自发的群众活动,越容易出现自我管理的真空,越需要政府部门来补位,制定有效预案,为人们的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3
落实规制
安全制度是人类发明的用以救赎自己的优质文明,却被人类自己的劣质品性给钝化消解了。
云南大理拱辰楼火灾,直接原因是电气线路故障引燃周围可燃物,蔓延扩大造成火灾。哈尔滨仓库火灾,导致5名消防战士牺牲,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痛定思痛,在相当程度上,正是那些本可避免的人为因素和日常隐患,给火灾救援带来障碍,甚至成为消防战士的“杀手”。有消防车想从消防通道进入院内,却找不到入口;私搭乱建又线路老化,生产、仓储、居住混搭,一旦发生火灾,损失极为严重,哈尔滨仓库大火即是血的见证。
令人深思的是,类似消防通道被挤占的,放眼各大城市各个社区,有多少?类似私搭乱建的,生产、仓储、居住混搭的,又有多少?执法部门哪里去了?消防安全检查的效果哪里去了?
不能不承认,我们不是缺少安全制度,而是缺少不折不扣的执行力。安全制度,原本是人类发明的用以救赎自己的优质文明,却被人类自己的劣质品性给钝化消解了。如果说,在每一次安全事故中,有效的安全制度是人类用智慧为生命打开的一扇窗,但每一次又总被那些愚蠢颟顸的人给悄悄关上了。我们的每一次深层叹息,就是面对这些执行人的无力感。
多少执法者,在执行安全制度时,是在走过场。一方面是执法者当儿戏,一方面则是被执法者无形的阻力。不能不正视,来自社会公众的侥幸心理、抵制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执法的刚性。比如,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当房间使用人数超过50人,面积超过60平方米时,至少需设两个门。然而,很多大楼、厂房虽有两个以上的大门,平时却上了大锁,理由是进出管理不方便。
必须看到,很多消防执法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生产、仓储、居住的混搭,涉及一开始的规划。一些消防通道被私家车停满,涉及的是城市停车位的紧张。由此,执法的顺畅,端赖于城市治理者的源头设计、规划、决策,就应讲科学、讲安全。把问题都交给消防执法部门,显然难以承受其重。
4
常态演练
在所有安全事故面前,没有旁观者。我们可以庆幸斯时斯地没有遭遇,但不可侥幸以为一辈子不会遭遇。
已经辞世的绵阳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生前不断加固教学楼,引导学生做安全疏导训练,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该校3000师生无一人伤亡。然而,直到今天,人们只是记住了“史上最牛校长”的传奇故事,却不能把他的故事转化为造福他人的财富。
试问,今天有多少校长会像他那样,哪怕每学期搞两次安全疏导训练?有多少单位领导者像他那样,来一次火灾、地震逃生训练?鲜有人。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叶志平防范的是极小概率事件。大地震让他撞上了,如果没有,叶志平无法证明他的能耐,还可能被嘲笑多此一举。
当然,每个人遭遇到的安全风险,在人的一生中都可能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只要遭遇一次,这个概率就将变成百分百的悲剧。我们的智慧,就是不让这种“小概率”有发生的可能,即使不可抗力导致其发生,也要将损失降到最低。
这种智慧的习得,更多的不是天赋,而是后天的汲取。学校,是学会各种自救技能的最佳场所,唯有把安全防范变成一项经常性的训练,孩子们才会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本领。
应该正视的还有那些机关、企事业单位,他们更需要放下架子、颜面,在逃生演练这件事上率先垂范。
在所有安全事故面前,其实没有旁观者。我们都身在其中,只不过,那些一样会发生事故灾难的条件凑巧没有齐聚、叠加,而是擦肩而过罢了。所以,我们可以庆幸斯时斯地没有遭遇,但不可侥幸以为一辈子不会遭遇。从城市治理者,到各类管理者、组织者,再到每一个个体,都应当真正把生命当回事,把安全放在头顶。如此,我们的身边才可能有安全防范的照拂;否则,便如在隐患中而不自知。
■本地经验
北京西单
实时监测人流有风险即预警
对于城市公共安全,比如说踩踏事件,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事前预防。因为,一旦人群密度达到临界点,灾难就随时可能发生。当人群进入特定区域,超过预期就应该疏散改道或禁止进入,要想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区域内人数进行实时监控。
在北京西单地区安装的“人群聚集风险预警系统”,正是这样一套实时监控预警系统。这套系统自安装以来,无论有没有特别活动,无论白天黑夜,只要监控区域人流量达到预警设置,西单商业区综合管理办公室内的警报就会响起,工作人员随即通知保安到相关区域疏导。
据北京日报报道,西起华远街,东至横二条,北达灵境胡同,南至长安街,这片区域是西单商业区人流最密集的地方。这一区域一共设置了50个图像采集摄像头,为预警系统提供人流监控信息。
这些图像采集摄像头和普通监控探头不同的是,它们都安装在很高的地方,个个角度垂直,专门监测过街天桥、地铁站口、商场出入口等地的人流聚集情况。这套系统中的图像智能识别装置,不仅能计算出人群流量、密度和步行速度等参数,通过软件模型判断出实时人流状态,还能预测未来10分钟这一区域短时人群聚集态势,一旦超出预警标准,会立即发出声光报警。
原来,预警系统在设计之初,技术人员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地点的特点设置了人群聚集标准,一旦预测的人流聚集趋势达到或超过这一标准,就会发出预警。预警分为红、橙、黄、蓝四级预警。比如,1米宽的街道平均每分钟人流最多为60人,当该区域预测人流超过最高流量的60%时,系统会发出蓝色预警;超过80%将发出黄色预警,达到100%时则会发出红色预警。天桥和平地的预警标准有所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且,不同级别的预警发出的警报声也不同,保安人员会第一时间接到预警,及时赶赴现场采取疏导、限流等措施,避免人流聚集。
据介绍,这套系统是北京市科委于2009年立项,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研发,目前已覆盖西单、大栅栏商业区、什刹海风景区、天安门城楼等重点区域,未来有望在各大火车站和长途客运站布设。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包括图像采集摄像头、热力图等新技术,给我们换个思维解决人群管理提供了可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