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勿让临聘教师成“历史问题”

(2014-09-27 09:30:20)
标签:

房产

勿让临聘教师成“历史问题”


    本报特约评论员姜泓冰


    近日,一封以深圳公办学校1万余名临聘教师名义写给深圳市领导的信在网上广泛传播,引来传统媒体介入报道,让深圳之外更广更大范围的人们都关注到了“临聘教师”这个群体以及他们的处境。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按媒体报道,深圳公办中小学目前有五六万在编教师,但还有上万名临聘教师。做着同样的工作,获得的报酬却只有在编教师的几分之一,还要面对随时被解聘的危险,诉诸有关部门,换来的只是对“临聘合同不得超过一年”规定的强调。


    正确看待临聘教师问题,首先需要厘清这一支庞大队伍的形成原因与存在价值。快速成长的城市和迅速变动的人口,让管理者很难备足师资,而在市场经济中磨炼出的本能,也使得雇主们习惯于选择尽可能少地进编、养人。临聘教师不仅能让学校进退自如,还能产生“鲶鱼效应”,让在编在岗教师更珍惜工作机会。


    这样看来,临聘教师自有其存在理由。在推行全员聘用、不断增加用人机制灵活性的今天,那种采取特殊政策将临聘教师全部纳入编制的想法,显然不合时宜。


    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同是教书,在编的与临时工为何不能“同工同酬”?不管临聘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基本条件上存在怎样的不足,只要学校将他们放在了同一个岗位上,即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认可。况且,同工同酬已是法律的明确规定,为何不能严格执行?只要做到这一点,临聘教师们增加收入、缩小与正编教师待遇差距的诉求,就能得到极大满足。更进一步,如果在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正编教师时,能够给予那些已“临聘”多年、业绩良好的教师以部分倾斜,让整个群体既看到差距也看到希望,或许更助于对“历史问题”的逐渐消化。


    临聘可以救急,却不该是节流之道。长期聘用临时工做最急难险重的工作,只给最微薄的工资与最少的福利待遇与保障,不惟是教师,其他行业更甚。不要让这样的三六九等与临时应对,变成新的历史遗留问题,值得好好关注和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