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MH17空难调查别沦为舆论武器

(2014-09-10 02:54:54)
标签:

军事

MH17空难调查别沦为舆论武器


   本报特约评论员黄恒


 马航MH17航班坠毁事件初步调查报告公布,5部分,30来页。


    从内容角度解释,排除人为操作失误或技术故障,证明客机空中解体,这是早已形成的普遍判断;而“由外部多个能量巨大物体击中造成”,如此极端严谨的表述方式,远不如符号化的名词,诸如“山毛榉”或者“响尾蛇”,更容易作为标签,用意念贴到大反派身上。


    但是,站在另一个角度,一个人们难以公开承认的角度看,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这场灾难的缘由?过去一个多月中,恐怕没有谁费心思忖,没有几个时刻偶然提起,时至今日,恐怕十之八九都说不出事发具体日期。人们毫无疑问地期待答案,这是善良本性,但这本性根本敌不过健忘现实,更敌不过由历史积累而来的经验。


    那是一种潜意识里的东西:不要对人类奢望太多。


    从1983年大韩航空KAL007航班,到1988年伊朗航空IR655航班,再到似乎已盖棺定论的洛克比空难,事实证明,所有外部人为因素制造的空难,不像其他,最终结论的得出,总要等到一个时代的结束。KAL007是冷战告终,IR655是两伊战争停火,洛克比空难则是等到卡扎菲终于给西方世界跪了。


    这是因为,政治斗争的大背景下,人为造成的空难,既为果,又是因,对于空难的调查,完全是一场新的博弈,是间接导致空难的政治斗争的延续。所谓延续,只会以历史性的时间为节点告一段落。


    所以,考虑到如今乌克兰东部犬牙交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局势,考虑到美国、俄罗斯、欧盟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考虑到亚太与东欧两个地缘政治学意义上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互相牵制,调查人员能够遵循航空界惯例,在事发一个多月后拿出初步调查结果,已经是很不错的业绩。如果能继续依照惯例,在一年后拿出名义上的最终调查报告,简直可以称得上了不起。


    当然,就像人们未曾对MH17报告抱有太多期待一样——这份报告的确毫无惊奇之处——也不必对那份或许能够按时出台的最终报告抱有奢望。如果那份报告可以清晰明确地指出凶手到底是谁,那么一定有一个先决条件,地面战场上有人需要它成为一件新的舆论武器,不论是否已经分出胜负。


    当然,人们更不必奢望调查报告会说出真相。上面提到那三起空难的官方结论都已存在,却仍有大量疑问留存世间。以洛克比空难为例,卡扎菲被干掉,他的情报官承受牢狱之灾,但德国和英国都有调查人员披露,其实他们所掌握的证据指向伊朗,美国人为了对付萨达姆,生生将它弯了过来。


    马航MH17会有更多阴谋吗?可以不奢望,不妨走着瞧。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4-09/10/content_124334.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