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宝贝全计划发展语言智商感觉统合育儿 |
分类: 无差异教养法 |
先说个小故事:今年陪妈妈一块儿过年,在老家住了几天,回来的时候嫩妈在车上问哥哥在奶奶家好玩吗?兄妹俩都表示想在老家多呆几天,然后哥哥突然说:我觉得奶奶不爱我耶...惊讶的我们当然追问为什么,就听哥哥说:奶奶都不和我说话,跟她说什么她也不回答...
奶奶肯定是爱孙子的,只是我妈听力不好,加上年前摔伤做了手术,行动也不方便,我们明白哥哥说的状况,不是老人家不搭理孩子,真是没听见也回答不了,但是看在孩子眼中,如果一个人跟自己不能玩在一起也就罢了,要是连语言互动都没有,就该是人家不喜欢自己。
这事儿要是让我娘知道了可得伤心了,但是也没辙,孩子就是喜欢有人陪着玩。陪伴是建立依恋最好的方式,包括游戏和语言,不仅如此,陪伴还是提升宝宝智力的重要手段!
研究指出,婴儿时期主要养育者和孩子语言沟通的频率和复杂程度,和孩子学龄阶段的智力表现呈正相关,也就是说,经常和宝宝、尤其是1岁前婴儿期说话、讲故事、表达情绪的父母更容易养育出高智商的孩子。用最简单的方式了解人类智力,就是大脑神经元的连接网络复杂程度,神经元连接的网络越多,这个人的心智能力也就越高。而各式各样的感觉刺激被认为是活化大脑、增加神经元相互连接效率的最佳方法,所以在0到3岁大脑高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1岁之前给宝宝更多的感觉刺激,的确能为将来基于大脑发展的心智能力提升打好关键的基础。
然而所谓的感觉刺激是有前提的,就是新的刺激活化大脑的效果最好!孔子说: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这个道理,相同的感觉刺激,宝宝很快就学会并适应了,所以大脑活化的效果每下愈况,但是语言就不同了,因为人声包括强度、频率、节奏、情绪和内容等特性的组合,所以几乎没有一句话是完全相同的,对宝宝来说自然是更能引发兴趣的感觉刺激。我相信婴儿不能完全听懂父母的语言内容,但是一定能分辨强度、频率、节奏和情绪的差异,所以多和宝宝说话,不论是绘本故事或家常闲谈,都能让宝宝的大脑通过听觉的刺激得以活化,当然就更有机会成为高智商的棒小孩了!
所以,看电视、看碟片,虽然也有声音的刺激,但是通过机器录制和再生,已经损失了一部分自然泛音的频宽,加上商业化的大量制作,每一次播放的效果都完全一样,所以活化大脑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差。再说,陪伴是建立依恋最好的方式,难不成我们希望孩子爱上电视或DVD播放机?
还有父母提到智商,就联想到各式各样的才艺学习班,我不反对给孩子学习,的确能增强某方面的能力,只是在孩子能参加集体学习之前,如果教养环境的语言刺激不足,智力基础没有打好,恐怕参加才艺学习只能事倍功半,最终还落个专注力缺失或多动的下场。如果真是奔着把孩子教育成成绩优异的三好学生方向去的,父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多多和孩子说话,尽早开发并建立良好的大脑神经元连接网络,孩子日后发展自然不差。
是吧,教养无差别,爱说话的孩子更聪明!
后一篇:2013年0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