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与认知行为
(2012-11-17 10:42:43)
标签:
杂谈 |
这篇文章的起心动念和培养我的华心咨询师团队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完成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并且通过职业考试之后,继续在华心团队并且从事相关工作的同学已经硕果仅存了,加上后来工作和专研的方向不同,大家开始对于有效的咨询方式有了各自的主张。我自己一直着墨于情绪教育和儿童发展领域,和几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学较常交流,因为多半处理的都是具体的教养问题,所以更倾向认知行为是比较有效的教育方式。然而另一些专攻精神分析的同学认为所有行为都有背后深层的意义,认知行为的调整未必能触及问题的核心,应该从身心的整合切入才能对症下药。方法的论证在心理学跨入学术殿堂就不断的被提出争辩,然而在我们华心的小茶壶内最近也造成小小的风暴,甚至造成同学之间的情绪困扰,这才在我心底种下种子,得为自以为是的华心人荣誉全力维护。
简言之,精神分析的咨询技术可称为解码的过程,不论是催眠或完形,靠着自身或咨询师的分析工具,让我们明白内心情结和能量冲突的现象,并且通过整合将对立分散的能量回归到当下。对于成年人来说,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身心灵课程是很有效率的情绪调整工具,因为成年人的前额叶发展成熟,所以批判机制
最大的争议,或者说是我们同学之间茶壶中的风暴,是技术是否有等级的分别?别笑话这个议题,在情绪的面前我们都很渺小。我个人的看法是需要有前提的,就是心智可塑的弹性:如果成人心智没有弹性,或者说在某个年龄之后就建构完成,再不具备可塑性,则不论精神分析或认知行为都是很低级的理论,因为没有任何成年人能改变自己对世界的构念,也不可能调整自己对情绪的解读。当然对孩子而言,认知行为是建构的工具,从一个好用的编码工具来看,自然容易获得青睐。在如果心智有部分弹性,一旦建构后只能通过解构重建才能达成调整的目的,那么精神分析就占了上风,解码还原是这一类理论的基础,认知行为几乎碰触不到底层,只是解构之后的重新编码是否需要一起考虑?毕竟不是所有人做完内心探索后就都得看破红尘出家清修。庆幸的是,人类心智不但有弹性,而且这种弹性还相当大,建构后不但能解构重建,也能直接增建新的结构…等等!你说这样太危险?我赞成你的担心,然而布达拉宫之所以令人崇敬,就是不断地在原有结构上新建,只是每一次建构都考虑了底层的状态,让新旧结构能相互适应。因为心智是这么的具有弹性,所以不论用什么方式探索都能被接受和包容,技术就自然没有等级的区别了。
我明白写这篇文章还是来自内心的驱动,这等级别的论述恐怕我的思考有许多的不严谨,只是表达我的看法,如果心智都如此弹性地包容万象,我们何必为了学到的一点技术而分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