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不适应

(2006-01-31 18:17:10)
标签:

杂谈

分类: MSN搬家
选这个题目对我而言是冲突的。在许多认识的外地朋友里,我算是最适应上海生活的;而将我这个台北人与上海生活牵挂起来的,就是妈妈的幸福味道。母亲出生在宁波,所以烧得一手道地的江浙料理,其中几道功夫菜更是逢年过节、宴请宾客菜谱上的指定菜色。一旦尝到了这几道菜,不论身处何处,心情立刻被节庆欢愉的气氛所笼罩,就是一种特别简单的幸福。烤麸、腌笃鲜、宁波炒年糕,这些妈妈年节宴客的拿手绝活都能在上海本帮餐厅的菜单上找到,让不期而至的思乡情怀找到了特效的灵丹妙药。所以、不适应,应该不是我对上海的感觉。
不过接触外地人机会相对的多些,还是听说了些生活上磕磕绊绊的小故事,与其说是一种不适应,还不如说是生活上的豁达,明白这个城市包容的多元文化,而记录了上海过生活的花絮。一位刚从北京来的朋友就在一次聚会中感慨地说最不适应的是上海人的客气,作为上海的新移民、尤其是经历过北方性格的人都能体会,上海为了海纳各地不同的文化气质,自然发展出一套标准的社交仪式,我们称之为“客套”。看那个朋友说得激动,几位在场的上海本地朋友就不得不挺身而出,跟他讨个说法,我们才知道原来真是个不适应闹出的笑话。那北京来的朋友说,他早知道上海人比较客气,不过却不明白上海人连搭个电梯也要请来请去的。是么?我在上海五年的时间也没碰到谁搭电梯还会让来让去,是不是这个北京朋友搞错了?北京来的朋友面对我们不留情面的质疑,肯定而坚决地说:真的!上海人搭电梯都剧客气!每回跟上海同事走到电梯门口等电梯的时候,他们都要说“请电梯”呀!天!的确是闹了笑话,原来上海话说按个什么东西的时候不说按,而是说“揿”,那位北京朋友也没听错,要搭电梯可不得先“揿电梯”么,不按那个钮电梯可要过站不停了。那天晚上,光着这“请电梯”就让我们笑翻了半间酒吧。
除了上海话跟普通话发音用词的差别之外,搭出租车也是许多外地朋友认为不适应上海的重要标的,最常被提起的就是叫不到车。跟公共行政的专业不搭界,所以我不清楚上海究竟有多少辆出租车,不过在南京西路上工作生活了三年的时间,我早就熟悉了这条街上叫车的经验法则,只要是下班时间、以及晚上的9点到10点,要想招徕出租车,都必须在出门前沐浴更衣、焚香祝祷,方能得到佛祖庇荫顺利拦车。如果碰上的是周末例假前夕、或者暴热骤雨气候,最好先到静安寺求取明签,才有可能等来出租车为您服务。建议你到静安寺求签并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在天候恶劣的日子里,抱着搭出租车的幻想是不切实际的,还不如坚持步行、走到静安寺搭乘地铁来得实际些。一位在卫星音乐频道服务的女士,就曾在一个下雨的傍晚,凄凄切切地在上海的路边上等了两个半钟头出租车,你说,还不如想办法移动到地铁站挤大众交通系统呢。
因为特定时候出租车难叫,所以上海还有一套不成文的出租车搭车礼节,简单来说就是八字箴言:先上后下,先入为主。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验,在出租车紧张的时段,如果你恰好在出租车上行进到上海繁忙的路段,你的车刚在路边上停下,让翘首企盼的路人发现你有下车结账的行为时,肯定就有人会打开还没有人坐的车门,一屁股就坐进车里等着你付钱走人。一开始估计谁都不习惯跟一位相当陌生的路上同车,怀疑他为什么不能在车外多等会儿,一直到某次换我着急的站在路边拦车,才发现先上后下的礼仪是保障了自身的权益。那一次为了赶一个晚上六点半的约会,我准时六点从公司离开,在南京西路上投入叫车群众的行列,巧合的是,没过多久驶来一辆出租车,不偏不倚地停在我面前,车内的女乘客正在付钱下车。为了体现绅士的风度,我等到这位女乘客付了车资,然后帮他打开车门,礼貌的对他点头示意,然后打算绕过车门享受我的幸运。突然,正当我想走进车门的时候,不知从何处窜出两个黑影,然后,从我身边擦肩而过,留下一阵淡淡清香。紧接着,车门关上了,前后不到几秒钟的时间,出租车里竟然坐上了两位OL!我错愕、我无语,只得看着出租车离我而去,而那两位女士甚至连回眸一笑都没留。
所以,不管你从多远的地方、到上海生活了多长的时间,爱上这里绝对是容易的,但是适应她、还得需要些手段。记得到网上找一个电子地图,包含了公交车线路的查询;然后再买一本上海话教材,学几句洋泾浜的本地口语,各么、侬的上海日子就能过得不要太适应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插座搜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