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不是我个人的见解,就算跟许多工作生活在上海的本地外地朋友谈起来的时候,都口径一致地认为上海没有太多属地的特色文化,更多的还是来自一辈辈的移民带来各地的生活习惯,积累磨合成海纳百川的现代上海滩。每次在提到上海文化的问题时我都能从本地朋友的眼中多少瞅出些尴尬,多半人的父执辈都有来去外地生活的经验,就算住的是老宅子也不够一百年的历史,好不容易约在本帮菜馆吃饭,菜谱上海尽是江浙四川菜,除了上海户口还能略感骄傲证明自个儿真是个上海人,就几乎没法作证上海究竟有多少独特的风俗习惯。前两天跟几个朋友侃大山的时候还为了上海特色争论的面红耳赤,最后总算达成了共识,替上海找到了一个独特文化的标志性物品,就是大闸蟹。
是个上海人,就没有不知道大闸蟹的,尤其是阳澄湖大闸蟹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特点,谁都能如数家珍似的倒背如流。我不清楚吃大闸蟹的历史究竟有多长时间,但是肯定比上海现代化发展的时间早了许多,如果研究上海人对大闸蟹的热爱,就不难从中发现上海滩发展的历史轨迹,尤其是在南京淮海路上以及外滩老建筑中流行奢侈品旗舰店充斥的原因,就是因为上海人从吃大闸蟹开始就养成了品牌消费的意识,这才导致了大量欧美时尚品牌选择上海作为亚洲发展重心的原因。其实到了秋天,那那儿的螃蟹都会长肥的,也不只有阳澄湖一处,而且淡水蟹的品种差异并不大,就算外形上真有些需差异,下锅煮熟了口味上也未必能尝出什么高下来。但是对上海人来说,除了阳澄湖的大闸蟹之外,其他地方 出产的螃蟹只能算是个仿冒品,是上不了台面的盗版商品,一方面是阳澄湖靠近上海,从前店后厂的概念来看,可以算是本地的特产,向来重视商贸的十里洋场,本来就没有多少东西不是从外地买卖过来的,好不容易有个本地的特色,那还不得铆足了劲儿全力推广,就算自个儿不一定吃的起,却绝对要告诉外地朋友什么才是正宗。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就跟那些流行奢侈品牌的市场营销策略相同么?先给品牌确立一个市场定位,然后给一个似幻似真的历史故事,让消费者掏了大把的钞票购买商品之后还能振振有词的告诉他的朋友自己的眼光独到。所以LV跟阳澄湖大闸蟹之于上海,竟然都是奢侈品相同的消费模式,而后者还更先行了好几百年!
仅仅用食物来定义大闸蟹是不道德的,对于不善交际的上海人而言,大闸蟹其实算是一种社交工具。将上海人定位成不善交际绝非隐喻着任何不敬,以商业见长的黄浦江儿女总是算计精明,包括与人相处,那些真心交往的亲朋好友当然要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商场来去,多少得认识一些泛泛之交,一般来说上海人总要跟这样的人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客气而不失礼地疏离,而决不会像北方人那样,就算打辆出租车也能天南地北地跟初次见面的乘客瞎掰。所以从褒的层面来说上海人彬彬有礼,但也有不少北方哥儿们觉得上海人不够真诚,不容易交上几个真心朋友。怪谁呢,只能说南方人的拘谨造就了上海人的个性,不是不愿意交朋友,但是更怕说话不得体,所以轻重权衡之后上海人选择少说少错,最少还能保留一场生意情面。只有到了秋天,大闸蟹上市的时候,上海人就如同唐僧转世一般变了个性,开展各式各样的大闸蟹社交,这一点也不稀奇,北方人吃蟹的机会少,懂得吃蟹的人就更不多,社交应酬场合叫上一人一对大闸蟹,那当然得由上海朋友带头示范,先吃蟹腿后吃爪,雄尖雌团分清爽,光把一只螃蟹拆干净了就能说出好几套道理来,让原本沉闷的商业应酬增添了气氛,也让主人面子增添了光彩,这一切不都是大闸蟹的功劳么?就算没法让客户都在秋节时分来一趟上海大啖美食,大闸蟹的另一番妙用就是能当礼品送,其实烹煮螃蟹不需要特别的厨艺,加上大闸蟹在得当的包装下都能坚持活上好几天,于是上海人也有赠送客户大闸蟹的习惯,加上不是所有人都识货,重要的、关系密切的,咱就送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其他比较一般的,咱就拿太湖蟹凑数吧!于是乎,大闸蟹在上海人的生活中,除了是时令美味之外,更是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
倒是对于我们这一帮从外地到上海生活工作的人来说,欣赏大闸蟹的确是让你更亲近上海的一种方式,任何时候你邀请上海本地朋友出游都有可能被拒绝,他们对于回家的兴趣远远高于朋友之间的交流,除非,你对他提出所有上海人都无法拒绝的要约:打一车,咱今天晚上上阳澄湖吃大闸蟹去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