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如果没有电,现代人该怎么生活?”,那天在海边的卡夫卡,对坐在对面那正拿笔记本上网的小英说了这么一句话,他爽快地回答我:你最近怎么都在问一些怪问题?
我承认问题不怎么正经,不过跟最近的心情有关,当你耗费大部分的精力投注在一件你觉得没什么意义的工作上,很难不让你有这样的思考,就像我说那句话的时候,小英正费劲地重启他那台死机的笔记本。没错,对于我们来说,沟通跟MSN之间存在相当暧昧的关联性,我常不讳言,在能上网的地方不上网非觉得痛苦不可,好像没抛锚的小艇,心情起伏得让人心慌。而这样的习惯,也是我提问的导火线,如果这个物质社会不存在我们习惯的诱惑,那咱该咋办?
用组织行为的工具及终极目标来说,我的问题其实肤浅,讨论的就是浅层的需求,看似无意义的忙碌工作、以及逃离不开网络的成瘾,都是对工具目标的追求,应该看穿行为背后的指标,探讨人性真实的幸福感。我举双手赞成,从来明白自己的诸多行为都企图借由讨好别人而印证自身的价值,这样就符合了需求理论,但是这样仍然不能避免我想对咫尺红尘提出质疑,如果我们丧失了熟悉的一切,究竟会怎么过,有没有最后的指导准则可供遵循?
于是,美式跟本日咖啡没有差别,星巴克中男女的衣着饰物没有意义,台北市民儒雅的文化水准失去应对,我跟人、跟环境、甚至这个地球将用什么标准读过一天24个钟头?哦,愚昧,那时候时间单位也不存在衡量意义,包括文字也不承载记忆,剩下的恐怕只有自己靠着内心仅存的依恋坚持着,你能告诉我,这仅有却无法交换分享的依恋将会是什么?是不是生命的真谛本该只有这么单纯?
未必有答案,如果我在星巴克啜着本日咖啡、面对无线上网的笔记本发出这样的提问,你大可藐视我的荒唐,毕竟我们都是物质社会的基本教义崇拜者,谈灵修?还早着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