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转换的评委

(2008-10-20 16:14:48)
标签:

杂谈

分类: MSN搬家

机缘巧合,这半个月两次受邀参加一个电视频道主办的歌唱比赛担任评委,过程中一些琐事让人颇有感触。曾经流行音乐歌手及词曲作者的身份,担任音乐比赛的评委不是特别的事儿,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次比赛的评委阵容中,很高比例都是来自台湾的音乐制作人,这些华语流行音乐界的精英在大陆的选秀节目中齐聚一堂,场面不禁让人有些唏嘘。

大陆音乐性的选秀节目重用台湾音乐工作者,从自己也是产业中的一分子来看,自然是件好事儿,最少证明了台湾几十年的文化耕耘在流行音乐产业中有了相当的积累,所以有许多台湾的制作人受到两岸音乐界一致的肯定,才能被大陆选秀节目邀请担任比赛评委。而在这件事情的背面,还隐藏了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经过几十年积累的文化底蕴,包括制作人在内的许多流行音乐工作者拥有了华语流行音乐产业成熟的操作技能,却因为经济环境的变迁而必须离开台湾,在大陆寻觅发挥的空间,如果台湾从民歌时起开始创建领导潮流的华语流行音乐文化,前后花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让现在的我们能引领风骚,那么,台湾的流行音乐界目前的产业空洞及人才外流的状况能继续维持流行音乐领导地位多长的时间,或者我们还在毫无警觉地燃烧原有的家业最终成为市场的边缘?

经济的问题当然不是我所能议论的,我更关心的是从台湾带着几十年积累的专业能力来到大陆工作的音乐人们,我们究竟清楚自己的处境么?文化产业的独特性,在于与众不同的价值观,这部分让台湾的流行音乐从词曲到制作都能在华语音乐市场中出类拔萃,而这种“差异化”的内容究竟从何而来?除了独特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台湾人的文化底蕴之外,或许我们没有注意的,就是“差异化”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同质性”,欧美的许多音乐元素与华语音乐存在更强烈的差异化,而为什么台湾的歌曲更容易受到大陆听众的追捧?如果我们只关注差异化,恐怕容易误会对于流行音乐这一类无形的快速消费品而言,同质性才是维持差异化的巨大根本,就像飘浮在海边上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差异化部分恐怕只有隐藏于海水中同质性部分的很小一部分。当担任评委的制作人们在一起谈论的话题依然与台湾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时候,我不清楚每一个人的背后真实想法是什么,而我却有些担忧,如果我们继续忽视两地文化的同质性正在渐行渐远,现在台湾流行音乐的优势还能特立独行到什么时候?

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每个人都会在生命转折的时候担任自己的评委,你可以为自己的演唱技巧提出批评,也可以从灵魂深处的共鸣给出分析,当我自己坐在那些选秀节目的评委席上,看见台湾的流行音乐正在强力输出他们创意智慧的同时,我只想提醒那些还关心台湾文化事业的人,或许我们也需要从这片土地上汲取未来一段时间创意发展的养分,因为技巧能力能得到一时的绚烂,而身心的共鸣才能让感动不朽,趁我们还有能力为这里带来些什么的时候,也别忘记带走些什么吧,至于什么才是最有价值需要珍惜的,我想不难,用心寻找就能发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