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为什么我们家的孩子总是不懂得分享?自己的玩具从来不愿意借给别人玩…”“孩子总是故意气我,我越不喜欢他做的事情他越爱做…”“孩子爱说谎,难道不应该骂吗…”
就是因为孩子是宝,所以每一位父母都用放大镜来检视孩子的一言一行,深怕孩子会在自己一不注意的时候就学坏了。当无微不至的关心因为过度焦虑而变成无处不在的要求,就别说孩子会不会被严格的要求压得喘不过气,做父母的恐怕已经被自己的疑心吓得心神不宁了。就拿“分享”这件事来说,或许那些不懂得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别人的孩子不是自私,仅仅是孩子还不懂分享是什么,或者孩子并不理解别的孩子也想要玩的想法,就像我们明白襁褓中孩子的哭泣仅仅是反应生理的需求,不包含社会性的情绪,而我们也不会要求婴儿分享,因为这么小的孩子本来就不明白分享的意义,甚至听不懂分享这两个字。所以,分享、说谎、设计等等行为,本来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孩子必须经过学习才能理解掌握其中的意义,而且,还得在孩子学得会的时候教才更有效。
虽然这是大脑认知与心智理论的课题,父母还是能从基本的管理理论入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每一本管理学教科书都会谈到的需求理论,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管理学的需求理论和教育孩子分享这件事情有关系吗?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正好和孩子心智发展阶段不谋而合,生理需求阶段大约是0到1岁孩子发展的阶段,对这个阶段孩子来说“好事”就是吃喝拉撒这一类和生理状态密切相关的事情,父母教养的“养”主要针对生理需求,并且把安全需求作为“教”的目标;1岁到3岁的孩子进入安全需求阶段,这时候主要的情绪反应除了生理需求之外,开始向安全需求转变,比如看不见妈妈就要哭、不愿意让陌生人抱等等依恋现象的出现,这各阶段父母的“养”是满足孩子的安全需求,同时“教”孩子关于社会需求的事情,3岁到10岁左右的孩子处于社会需求阶段,开始明白自己和别人不同,自己的想法和别人也未必相同,同时意识到除了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之外,还有外在的标准要遵循,大部分父母的教养困扰出现在这个阶段,刚进入社会需求阶段的孩子虽然明白自己和别人不同,但是并不清楚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所以会认为“我想要的时候别人一定知道我想要”,既然这样,当然不会出现分享的行为,大约到4岁的时候,发展比较快的孩子开始理解别人的想法未必和我一样,但是还不理解外在的社会标准,为了满足需求,会用说谎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避免惩罚。再经过几年的时间,孩子才能真的明白自己和别人在身心上的不同,并且理解社会共同价值和标准是必须遵守的。这个阶段父母的“养”当然是满足孩子的社会需求,包括更多的社交活动,让孩子练习从日常生活中体察自己和别人的想法,并且遵守社会规范,把尊重需求作为“教”的部分。因为孩子已经进入社会需求的阶段,不再像上个阶段那么的依恋,所以父母比较容易把孩子当成大人看待,觉得诚实和分享是很重要的品格,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期望的时候,父母就开始担心孩子是不是学坏了,或者是不是打算故意违背父母的教导。其实父母大可放心,这个阶段孩子虽然开始懂得“故意说谎”或者“故意自私”这些行为,却不可能故意惹父母生气,因为要让对方生气必须预测对方的想法,并且知道做某些事情一定会违背对方的想法,这种思维模式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真的太复杂了,孩子考虑的只是在“自己想要”和“别人想要”之间找寻平衡点,如果父母被这样的行为激怒,那真的得要提醒父母,是不是把孩子想象的太超龄了!如果这个阶段父母用批评和责骂试图改变孩子的行为,或许能遏制某些坏行为,却为下个阶段做了不良示范,让孩子学会自己的尊重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就能用否定和坏情绪来面对。
在社会需求阶段孩子出现的说谎和分享行为都只是遵守“当个乖小孩”原则,也就是按照社会共同价值或者父母师长要求作为行为准则,和成年人的说谎分享行为有很大的不同,这个阶段父母应该不断的教导适合的行为准则,在孩子做对的时候给予肯定,在孩子做错的时候立刻纠正,而不需要推论孩子的行为背后是不是有其他的想法,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脑子真的没有那么复杂,大部分是父母多心了。10岁之后到青春期结束的孩子都在尊重需求的阶段,刚进入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明白“分享”不仅是为了做个父母师长眼中的好孩子,也会得到其他人的尊敬和肯定;“说谎”虽然能够得到短期的利益,却必须要冒着谎言被拆穿而遭人唾弃的风险,所以孩子的行为完成社会化,开始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迈进。这时候父母要满足孩子的尊重需求,也同时开始教导孩子订定目标,为自我实践的阶段做准备。
从需求层次理论父母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教养原则,就是把孩子发展所在的阶段需求当成养育指标,把下一个阶段的需求当成教育指标,如果孩子在某个阶段出现问题,通常意味着上个阶段的需求没有满足,与其费心让孩子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父母更应该做的是检视较低层次的需求,尤其是爱与关怀的满足。当发展达到新的阶段同时底层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孩子自然能有足够的动力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这样按部就班的教养学习既轻松又有效,父母更理解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不会因为误解而对孩子的学习产生无谓的担忧了。
EQ故事-八卦的小鹦鹉
刚刚学会说话的小鹦鹉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学别人说话,鹦鹉爸爸曾经这样对小鹦鹉说:“鹦鹉最厉害的本领就是模仿别人,模仿得越像、能说越多话的,就是好鹦鹉!”小鹦鹉把这句话记在心里,打算做一只好鹦鹉,所以自从学会说话之后,就开始到处说自己刚刚学会的话。
一天,小鹦鹉飞过河马大婶家门口,听见正在晒衣服的河马大婶在嚷嚷着:“天啊!刚买的内裤又破了一个洞!我真的该减肥了!”聪明的小鹦鹉听一遍就学会了,急着跟大家炫耀的小鹦鹉一边飞一边模仿河马大婶的腔调:“刚买的内裤又破了一个洞!真的该减肥了!”这下子所有的人都知道河马大婶穿破内裤的事情了,等到河马大婶晒完衣服,上街买菜的时候才发现所有人都在偷笑,直到水牛伯伯告诉河马大婶穿破内裤的事情已经被小鹦鹉模仿给所有人听过之后,河马大婶这才羞红了脸跑回家,连刚买的菜都丢在路边上了。
又一天,小鹦鹉飞过泥塘边,碰到大象叔叔一家人在洗澡,小鹦鹉听见大象叔叔在说一个秘密:“其实啊,我胆子最小了,只要看到老鼠就会吓我一跳…”聪明的小鹦鹉听一遍就学会了,急着跟大家炫耀的小鹦鹉一边飞一边模仿大象叔叔的腔调:“胆子最小了,只要看到老鼠就会吓一跳!”这下子所有的人都知道大象叔叔胆子小的事情了,等到大象叔叔洗完澡,打算散步回家的时候,一群调皮的小老鼠故意在大象叔叔脚边上跑来跑去,吓得大象叔叔头也不回的狂奔回家躲了七天七夜,要不是水牛伯伯到大象叔叔家里安慰它,告诉大象叔叔是小鹦鹉把这个秘密说出来的,否则大象叔叔到现在还不敢出门,也不知道为什么别人会知道自己怕老鼠呢!
还一天,小鹦鹉飞过草原,听见躲在草丛中的斑马阿姨们在说悄悄话:“只要躲在草丛中,那些笨狮子就看不见我们了!”聪明的小鹦鹉听一遍就学会了,急着跟大家炫耀的小鹦鹉一边飞一边模仿斑马阿姨的腔调:“躲在草丛中,笨狮子看不见!”没想到这句话让狮子听见了,立刻跳进草丛中,想要抓住斑马阿姨,斑马阿姨被突然出现的狮子吓了一大跳,开始拼命地跑,饥饿的狮子在后面紧紧地追,眼看斑马阿姨就快要被狮子追上了!还好斑马阿姨跑得比狮子更快,总算把狮子甩开了。大难不死的斑马阿姨在河边上停下脚步大口喘气,狼狈的样子被在河边喝水的河马婶婶和大象叔叔看见了:“原来又是小鹦鹉干的好事!”河马婶婶、大象叔叔和斑马阿姨好生气哦,决定去找狒狒大爷评评理,应该怎么惩罚乱说话的小鹦鹉。
听完河马婶婶、大象叔叔和斑马阿姨的抱怨,很有智慧的狒狒爷爷想了一会儿,然后让人把小鹦鹉给找过来。来到狒狒爷爷的山洞里,小鹦鹉看见河马婶婶、大象叔叔和斑马阿姨都在,很开心地跟他们打招呼,没想到河马婶婶、大象叔叔和斑马阿姨理都不理小鹦鹉,这让小鹦鹉觉得很纳闷。这时候狒狒爷爷开口了:“小鹦鹉,这段时间你都做了什么?”小鹦鹉说:“这段时间你都做了什么?”狒狒爷爷又说:“你知道泄漏别人的秘密是很坏的事情吗?”小鹦鹉说:“泄露秘密是坏事!”因为小鹦鹉实在学的太像了,原本好生气的河马婶婶、大象叔叔和斑马阿姨都忍不住笑了出来,这让小鹦鹉觉得很得意,又开始把学过的话都说了出来:“刚买的内裤又破了一个洞!真的该减肥了!”“胆子最小了,只要看到老鼠就会吓一跳!”“躲在草丛中,笨狮子就看不见了!”听到小鹦鹉说出自己的秘密,河马婶婶、大象叔叔和斑马阿姨脸色又沉了下来,指着小鹦鹉,异口同声地说:“你这个喜欢八卦的坏孩子~子~子~子~…”
可能是河马婶婶、大象叔叔和斑马阿姨真的很生气,所以这句话说得好大声,以至于山洞里出现了十次的回音。当山洞里的回音慢慢停止回复宁静,只剩下狒狒爷爷、河马婶婶、大象叔叔和斑马阿姨四对眼睛紧紧地盯着小鹦鹉看,被刚才的声音吓了一跳的小鹦鹉也瞪大了眼睛,嘴张得大大的,却只能用很小很小的声音说:这个八卦的坏孩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