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丘文化的形成与铁丘村的由来

(2024-04-22 08:23:26)
              闲话丘文化的形成与铁丘村的由来
       丘,本义为:土之高地,即“土堆”、“小山”,非人所为也。
       在上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势平坦。当时的人为了避免洪涝自然灾害,就会选择地势高的地方来居住。时间久了,这些地方就形成了部落的族居地,变成了居住人口最多的地方。所以慢慢的也就形成了非常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
       后来“丘”文化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慢慢的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以“丘”来命名的地方,比如说:帝丘、铁丘、瑕丘、顿丘、白丘等等。
       在后来历史变迁的过程当中,很多带丘字的地名被沿用下来,这些就成为了丘文化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因为很多东西都是具有历史背景的。即便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命名,也是汇集了很多人的智慧和心血。再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洗涤,最后沉淀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就以铁丘为例吧,"铁丘"之名来源于《左传》中的古地名"铁",历史上因春秋晋郑"铁之战"而闻名。
       铁丘遗址位于濮阳市高新区王助乡铁丘村东。遗址为一高台地,向西1.5公里即为西汉以前的黄河故道。遗址高1米, 考古调查表明,该遗址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周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
       据考古发掘的遗存表明,公元前2400多年前,中华先民就在此居住,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
       在铁丘遗址曾挖掘出不少商周时期的陶器、铜器。其实商代时这里曾有个古国——铁国,子姓,为商朝王畿之国。
     《路史·国名纪》记载:“铁,卫地。今卫州有铁丘。戚地南七里。”春秋时铁地、戚地同属卫,《左传·哀公二年》记载春秋时晋国的赵鞅与郑罕达帅师在卫国的铁地干了一仗,郑国大败。 
       铁国是子姓宗国,又身处殷商旧地,离后期商王都朝歌仅一步之遥,作为商王畿东部屏障,铁国所肩负的职责不言而喻。武王克商后,铁国也受到冲击,铁人被迫北迁,铁人为纪念故国,以铁为氏,形成铁姓,成为现在的铁姓正源。
       西周到春秋,铁国故地属于卫国领土,即卫国铁丘。春秋末年,晋国的赵鞅为了打击范氏、中行氏,获取民心,宣布解放奴隶,无论庶人工商还是公卿大夫,一律按功行赏,只要对国家有功,即可封官加爵,得田受邑。此举受到晋人的极大欢迎,纷纷归附赵鞅,此后范氏、中行氏败退卫国。赵鞅在卫国太子蒯聩的支持下与范氏、中行氏、郑国联军在卫国的铁丘形成对峙。《左传·哀公二年》记载:“(两军)将战,邮无恤御简子,卫太子为右,登铁上,望见郑师众……太子复伐之,郑师大败。”邮无恤,赵简子赵鞅的臣子,为赵鞅驾御战车,卫太子蒯聩在右,一同登上铁丘,望见郑师人数之众,起初卫太子见对方人多势众,怕了,后来邮无恤用激将法激怒了卫太子,最终打败郑师。这就是春秋史上著名的“铁丘之战”。
       由此可见,铁邱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历史十分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虽说随着历史变迁,原始先民后裔早已不复存在,铁丘村已无铁姓。可铁丘村依然如故,不过现在的村民以张、王、李、马、杨、程姓为主,多是明初由山西洪洞迁徙而来。如今,铁邱路因铁邱遗址而得名,铁邱村也因铁邱路的开通而声名远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七言.修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