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工作出了些差错,搅得我心神不安。那天晚饭后,父亲打来了电话,说:“赶明儿我去给你们送冬白菜,自家种的,你们不用买了,省点儿钱……”
听了父亲的话,心情烦乱的我口气有些生硬地说:“这大冷天的,你折腾啥?两蛇皮袋白菜能值几个钱呀!”正在刷碗的妻子一听情况不妙,赶紧跑出来,抢过电话,一边应承着一边谢着父亲。
挂断电话,妻子嗔怪着,说:“父亲给我们送白菜也是一片好心啊,你怎么那么说话呀!看看你对待领导那劲头,你什么时候能拿出一半来对待父亲呀?”
想想也是,咱对待领导向来谨小慎微、毕恭毕敬,而对待父亲呢,很多时候似跟“恭”与“敬”还相差甚远,而父亲大概早已习惯了,也从来不跟我计较。别看妻子整天说话没个准儿,这句话还真说到我心坎上了。前思后想,实在有些惭愧。以往的就过去了,这次父亲来送白菜,一定要好好对待。
第二天,父亲冒着严寒来了,我赶紧泡上一杯热茶,双手捧到父亲面前。父亲先是愣了,随后赶紧站起来,双手接了过去。他将水杯里的茶水喝下去一半时,我刚端起来要添水,父亲赶紧使劲儿握住我的手,说啥也不肯让我为他代劳了。
父亲有烟瘾,交谈中他曾两次不由自主地掏口袋,可是香烟还没拿出来,又若无其事地把手抽了出来。我知道,他是怕我说他。当我再次察觉他的举动时,我边从茶几下摸出打火机,边告诉他:想抽就抽一支吧。父亲歉意地笑着,目光中满是犹豫,直到我手里的打火机“啪”一声跳出了火苗,他才掏出烟来。我为他点烟时,他夹烟的手指有些颤抖。
午饭后,父亲要返回去了。他想乘公交车再转长途汽车,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到长途汽车站。出租车停到父亲身边,我一步上前帮父亲打开了车门,父亲要上车时,我用右手护住车门的上沿,怕父亲碰了头。父亲看到我这一举动,笑容顿时凝固了,用一种诧异又很感动的眼神看了看我,才坐进了车里……
下午四点多,母亲打来了电话,说父亲平安到家了,母亲还说,父亲回到家里很高兴,变得跟小孩子一样,把我给他倒茶、点烟、开车门的事儿,不厌其烦地讲了好几遍……听着母亲的述说,我突然眼角酸酸的、涩涩的,百感交集!
倒茶、点烟、为领导开车门……平日里,我在领导面前不知重复过多少次,而在父亲面前,仅仅做了一次,父亲便记住了、满足了,觉得自己幸福了!想到这些,我心里如猫抓一般难过……
看了《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父亲》一文后,我从为人父的角度写了这篇读后感。
窃以为:这是一篇朴实无华的好文章,作者从对待父亲的态度转变下笔,对父亲受到儿子些许正常的礼遇后“受宠若惊”的满足和幸福感而深感悔疚。本文处处洋溢着文中“我”的真情实意,读来让人感同身受,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的确,作为社会上的一员,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忙着为自己的事业和未来打拼,但是就在忙碌中,我们或许忘记了自己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为人子(女)和应尽的责任及义务。父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无条件爱你的人,父母对儿女的付出和给予从来都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爱是无私的,不图回报,更不为索取。有的只是期盼儿女们都能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生活的平平安安。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在工作之余常回家看看,这就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也许你成天忙的不亦乐乎,抑或难以脱身,那怕是电话里的一声嘘寒问暖,父母都会觉得满满的知足和幸福。
这个故事让我反反复复认认真真的读了好几遍,我把它转发到微信上、QQ里与朋友分享。可仍觉得意犹未尽,咀嚼再三,今天还是把它贴在了我的博客上。也许是到了我这个年龄的人过于敏感的缘故吧,目睹一事一物总会生发出种种感慨和联想。
我个人认为,本文中的“我”在单位对领导的毕恭毕敬做法体现出了一个年轻人的修养和素质。工作上尊重领导,在与领导零距离接触中,尽己所能,贴近感情,一来是出于客气、礼貌。二来也是对领导平时理解关心、照顾和帮助自己的感恩回报之举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下级尊重上级说明关系相处的融洽和谐,作为下级对领导有敬畏之心是思想上要求进步,爱岗敬业的表现。只要不是虚情假意,别有用心。平时主动为领导“ 倒茶、点烟、为领导开车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并无可厚非。当然,这种作法与孝顺父母是有着严格的区别:与领导只是工作关系,是友情;而父子是血缘关系,是亲情。一个是谦卑为人,一个是感恩戴德。不过,二者之间又有着相通之处,那就是都有感恩的成分在里面。假如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连感恩父母都不知道,在单位对领导、对老同志的表现也绝对好不到那里去
。
其实,看一个人有没有教养,往往体现在日常生活细节上。做人是否谦卑,待人是否客气而有礼貌,是否知老知少,尊卑有度,懂得感恩,珍惜拥有才是有素质的表现。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都应扪心自问:为人子,吾可有感恩父母之心乎?赡养孝敬老人、长辈和父母自己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为人父,抚养和教育儿孙能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儿女们是否明白感恩的道理呢?是否知道尊敬老人、师长和父母呢?
常言说:不养儿不知报母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为人子,是否尽了孝道?是否曾经有意或无意的粗言冷语伤过老人和自己的父母?真应该如曾子所说,吾日当三省吾身才是。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就算不能尽心孝顺父母,最不济也该以谦卑之心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吧。
下边这篇读后感,是从身为人子的角度,一些年轻人对《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父亲》一文的看法和感受。有新意、有深度,值得关注,发人深思。故,一并贴于网上,共大家探讨和商榷。
领导就是领导,父亲就是父亲,怎能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父亲?
最近,朋友圈有一篇转得很火的文章《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父亲》。不知道这是真实的记事性文章,还是虚构的小说,作者写得很动情、很讽喻,让很多人产生了共鸣。
这种感情出发点是对的。人不能只在社会中关注迎合自己的上级和领导,更应该对自己的亲人更多的尊重、体贴和爱护,只有爱自己的亲人,才会去爱别人。尤其是生身爹娘,更应该付诸于深情和实践。
然而我们难道真的应该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自己的父亲吗?可以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绝对不行。
领导就是领导,父亲就是父亲。两种身份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在父亲面前你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在领导面前你永远是一个工作人员,这有天壤之别。
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源自于血脉亲情、承自抚育之恩,应该是很自然地流露,很简单地表白,不需要刻意地琢磨,不需要过度地表演,只是应该尽到一个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把老人冷暖挂在心上,常说体贴话,多分担苦累事,让他们安心即可。
而领导则是事业中的一种缘份。并不是所有的领导都那么不尽人情,所有的领导都让你那么放不开,也有很多体贴人、关心人、理解人的领导,这样的领导可以视为朋友知己,需要好好珍惜。
还有些领导,工作中平平淡淡,君子之交,尽责而已,可能不会给你太多关心,但也不会给你太多压迫,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状态。毕竟人与人交往的界面是有限的,范围是相对固定的,谁也不会滥情,也不可能与很多人交往都甘若饴。在这样的领导手下,也需要摆正心态,别把正常的履行职责当作冷淡,珍惜共事的缘份,做好自己就行。
当然,也存在一些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甚至弄虚作假、品行低劣的领导,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慑于权威,对待这样人真的看起来比对自己的亲爹老子还要好。如果拿这种人跟自己的爹娘比,真的是毫无必要,这是对自己爹娘的矮化和丑化,这是一种自卑的心理在作怪。
一个好的领导是同事、是朋友、是兄长,对领导的尊敬是源自于工作中建立的信任和支持,是战友之情、同事之爱,这样的尊敬无可厚非。如果单纯以森严的上下级建立起来的服从和尊重,那就更不可同日而语了。这是一种强迫的、压制的服从和尊重,领导在你眼里无非就是泥塑的神像一般,一个有自尊、有理性、有品行的人,不会发乎内心地对这种领导给予真诚的尊重,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逢场作戏,应付过关。甚至有的人会当面笑靥如花,扭头肆意咒骂。这种伪饰、矫情,在自己的父亲母亲面前永远不会做,也做不出来。
爹娘在地里挥汗如雨辛勤劳作,领导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喝着茶,这两种工作方式没有什么高低贵贱。爹娘骑着三轮车走在乡间小道上,领导座着豪车奔驰在宽阔大道上,这两种交通工具只是速度快慢的差别。
之所以会产生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父亲的想法,是自己的心理出现问题,是没有摆布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把工作中的不正常、不协调放到家庭关系中来,醉心于事业中的各种攀爬而忽略了家庭生活的自由漫步。
其实,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块田地。工作中可能大肥大水冲刷,生活中则需要点点滴滴滋润,这是两种不同的浇灌方式,培育出来的也是不同的风景。
不是领导太重要才使父亲不重要,而是自己忽略了人生天平中的另一端。
如果真的拿对待领导的那一套对待父亲,偶然一次是感动和惊奇,时间久了可能会是不解和困惑。那样的话,儿子在老父亲面前就会成为一个陌生人,一个只会点头哈腰的奴仆。哪个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变成这样?
因此,该怎样对待领导就怎样对待,该怎样对待父亲就怎样对待父亲。
人格独立起来,少点功利之心,在工作中抬起头直起腰来,不阿谀献媚领导,不被工作所累;内心强大起来,多点家庭观念,生活中多投入点精力,勤陪陪父母亲人,少点歉疚遗憾。
能做到这些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