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进入初秋,阳气肃杀,阴气渐盛,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很大,经常会感觉到口鼻发干,皮肤干燥。因此,多数人养生都会注意防秋燥,而此时防秋湿同样重要。
曾有一位眩晕患者因发烧诱发了腹泻,同时伴有失眠多梦、思虑过度、急躁易怒、手脚冰凉、天热时容易出汗等症状。这位患者形体偏瘦,面色微黄少泽,舌质紫暗,苔薄白腻,脉沉细弦小滑,而且有10年的高血压病史。因形体消瘦,急躁易怒,辩证属于木性体质,木性体质,容易肝气郁结,肝郁可克脾土,肝郁化火扰心,肝火上扰于头目,因此出现上述症状。拟定了调心脾,清头目,佐以益肾的治疗方法。处方:五爪龙30克,生黄芪15克……开方时,沉思片刻,说道:“秋天了,加点荷叶。”又在处方中加入荷叶10克后下。当时听了不得其解,如果单纯治疗眩晕,加入荷叶升清,很好理解,可是却说,秋天了,加点荷叶。这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后来通过查阅书籍,才了解了其中的奥妙。
秋主收敛,其气清肃,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景象,气候干燥,燥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燥邪。《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在一年二十四节气的自然特性中,自大暑至白露,是阳热下降,余热尚存,困湿熏蒸,雨湿较盛的节气。而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白露是秋季中期的节气,此时正值湿土司权,则湿邪容易伤人犯病,所以说“秋伤于湿”。在季节及自然特性上已具备了“秋湿”的特殊条件,因此,在临床上,尤其是初秋时节,也可见秋季被湿所伤之病症。如果单纯地认为秋季只有燥邪为患,而对秋湿认识不够,则秋湿为患的病症将会被误认为秋燥所伤,治疗亦误以滋润清燥,结果则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所以,在临床上,秋季就诊病人,当询问其饮食居住,根据其体质,结合当年时令所在,而分辨其燥与湿的原因,灵活用药。燥为秋季之主气,易伤津液,故临床上不论燥还是湿,都应时时顾护津液,既属湿患,亦当芳香化湿,慎用大辛大热之品。
秋燥与秋湿,一方面是因为时令节气,秋雨绵绵,天阴气湿,加上秋天凉气袭人,地湿雾浓,伤人则多泄泻、痢疾、呕吐之病。另一方面则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如地近江湖之滨、高山林茂之所,热气蒸发,湿浊熏蒸,湿气侵入则出现肢体沉重、头重、食欲不振等症。另外还由于个人禀赋的不同,如形体肥胖或酒客,素体湿盛,恣食生冷,涉水淋雨,多病秋湿,见恶心呕吐、大便泄泻等症。
湿燥二者互为悖逆,在秋季这个热势寒夏、阳消阴长的特殊节气里也可同时存在。强调秋季容易因湿而致病,但并不否认秋季还会因燥而致病,湿与燥在秋季均可成为致病因素,在临床既可见秋伤于湿,亦可见秋伤于燥,或者是外燥内湿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