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画----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2014-03-18 00:03:48)
分类: 国学经典

中国画俗称“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是东方艺术宝库中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民族传统。从表现对象来说,可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个画科.

中国画的本质是“写意”和“线条”。早在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的谢赫就提出了中国画的“六法论”。这“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傅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摹写。宋代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这话虽然不免有些夸大,但却说出了这“六法”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大影响。

“六法”中,最主要的是前两法。我们可以这样说,“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骨法用笔”是达到这一境界的主要手段。

所谓“气韵”,是指画家赋予绘画对象的整体气质和神韵,是其神情风采,精神面貌和内在生命,用宗白华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生命的律动”。面对生生不息的自然,中国画家希望能生生不息地表现出它的本质和韵律,在观照自然时,中国画家不是选取一个固定的立足点去描形绘色,而是采取从世外鸟瞰的立场,全方位、多角度地观照大自然,集合数层与多方的视点,谱成一幅超象空灵的诗情画境。

    中国画所表现出来的景色,不是在山脚能看到的,不是在山顶能看到的,也不是在飞机高空中能看到的,而是大自然集中于作者以上中的形象,这种立场,是在时空中徘徊移动,游目周览而得的。其观照的对象,不单是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大自然。这就是中国画的真实,从本质上来说,它更真实,更符合自然的本来面目,它不符合几何学的原理,但它合乎人类思维的情。

如果从几何学的原理来看,中国画的手卷就更不可思议了。一卷并不很长的纸,可绘出万里长江的景色,可表现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时空全被打破了。但在中国人的眼里,它是自然的缩影和提练,画得自然,观赏起来也非常自然,合情合理。

山水画如此,花鸟画和人物画同样如是。西洋画的静物写生,是摄影式,接近于真实的;中国画的花卉则不然,作者可以自由地选取最为动人的一截,根据需要,或墨或色,或寸或晴,或临风弄姿,或傲霜临雪,画家的情溶在花草里,化在笔墨中,画家的笔墨是主宰。

  西方人物画注重光与色,强调比例的匀称,神态的逼真。中国人物画则强调传神。一方面注重面部刻画,借眉目以传情;另一方面创造了多种衣纹程式,用以表现不同质地地服饰,衬人物的不同性格,对色相与比例,并不重视。

中国画是写意的,所谓“意”,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绘画时,取绘画对象的大意,注重神似;第二是指画出对象的神、情、气、韵。中国画,即使是工笔画,也是非常注重“意象”的。写意的观点,别于写实和抽象,但又介于写实和抽象之间。它的着眼点始终是气韵。气韵讲究余味,这与诗相通。所以融诗意、诗境于画景之中,形成画境。画境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所谓诗中有画,诗中有诗,诗与画是高度交融在一起的,“诗”是中国画的灵魂。

中国书法,讲究力度,所谓“力能扛鼎”,“绵内藏针”即是指此。中国书法,还注重对自然的追求,如“锥划沙”、“屋漏痕”、“折钗股”,这些朴质的形象,正是书法用笔的最高境界。把这些要求应用于画中,就出现了千变万化描绘万物的各种点、划、勾、皴、描之法。

以上介绍,已经把中国画的两大特点表述出来,第一是中国画始终以对象的“气韵”为描绘重点的意象艺术;第二是中国书画同源、同法、绘画的点划皴描等诸多技法,都不能离开书法的规范。

中国画的最终目的是表现对象内在的气韵,也就是内在的韵律,生命的律动。所以,中国画舍弃喧丽耀彩的色,强调灵动流畅的线,轻烟淡墨,虚灵如梦,洗尽铅华,神韵毕现。

中国画的色彩是高度概括化的,在水墨画中,概括到黑白二色。作者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因此中国画对墨的运用就特别讲究,所谓“墨分五色”、“墨有六彩”,实际上都是指墨色的变化丰富而言的。同时,中国画又特别重视空白。西洋油画一定要用颜色铺满画布,而中国画则一定要在宣纸上留出“空白”。这个“白”,绝不是什么也没有的空白,绝不是虚无,而是一种高度的暗示,它可以理解为无边的宇宙,也可以理解为流动的云彩,也可以理解为浩瀚的大水。庄子说:“瞻彼阕者,虚室生白”,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画的空白所暗示出的内容,恐怕是任何色彩都无法表达的,这正是中国画的高妙处。

以上简要介绍了中国画有别于西洋油画的三个特点,虽说是挂一漏万,但却是本质特点。明于此,方可谈中国画,方可欣赏中国画,不然就只能是“盲人摸象”“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