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仙之法,在乎凝神入气穴(气穴,即玄关一窍)

(2014-01-27 21:57:27)
分类: 道家经典
    涵虚真人三车秘旨云,功夫下手,先静心,次缄口,次调息,(心静则气平,不调之调为上)鼻息和平,然后闭目内观,神注肾根之下,阴交一脉,(此脉在阴囊后,谷道前,上直通于气海)如此片时,将心息提上虚无窍内,(脐后腰前,心下肾上,中间一带,不可拘执),停神安息,以自然为主,心太严则炎,务必须其自然,即文火也,心太散则冷,务必守其自然,即武火也,文火温养,武火烹煎,始终妙用,内息匀称,勿助勿忘,是时也,心如太虚,有息相依则不虚,心如太空,有息相随则不空,不虚不空之间,静之又静,清而又清,一切放下,全体皆忘,心神默默,气息绵绵,皆入于杳冥之中,此之谓钻杳冥,杳冥之中有气,一神独觉,此乃真息也。真气发现,薰心酥痒,展窍,仍要安入腔子里,虚无窍内,积之累之,则命蒂生而阳气长,乃可开关运气矣。

闵真人曰:观复之法,总不外乎致虚寂,守静笃,二句工诀,知此诀者,有几人哉!

上品丹法第次曰:丹经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长生。盖此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又非虚空全无,谓守静极于虚无,身居恍惚杳冥之中,混沌大定,神明自来,一灵常湛,是真先天,空而不空等也。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

此言神之与气,是一非二,无气则神无依,无神则气无主,神既为主,故神动既有气功,神不动,则气亦不动,如影之随形,古仙云,息从心生心静息调,是此义也。

尚由此节勘之,经虽神气并举,阴阳平列,然修道之功,惟在阴阳合一,而固守虚无,即是致虚极,守静笃,又为合一之手段也。

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

抱朴子曰:练气之法,当于午前服之,可以移山岳,决河海,制虎豹,缚盗贼。摄生三要曰:人之气,吹之则凉,呵之则温,温凉变于吹呵之间,是故夏可使冷也。冬可使热也。行气者,可以入瘟疫,可以禁蛇虎,可以居水中,可以行水上,可以嘘水使之逆流千里,气之变化无穷,总由养之得其道耳。

叔苴子曰:心之所观而气助之,则可以招风雨,排山岳,心之所止而气守之,则可以历久暂冥今古,故佛能坐五千劫于弹指之中,而道家能灵造化于股掌之上。

闵真人曰:自性本静,静久自动,动而专一,是大把柄,一归其根,仍复于静,静曰复命,即是密谛。又曰:专一是敬以直内,动不专一,是散乱矣,散乱复静,是昏愦矣,所以动心必要专一,是择善而固执之道理,动时专一,动毕还静,心神安醒,方是清明在躬。

又曰:天地混辟,不过动静,人身死生,不过动静,譬如出阵,战罢自静,譬如戏场,做罢即静,--可知动处皆情,静即自性。

上按:闵真为北派嫡传法嗣,故于说静功处,分外亲切。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神气合一而定,即是此节之旨。盖神行气行,气行精败,形因之衰矣,惟神凝气定,形随以泰,自然长生。此节尤觉吃紧。

文逸真人云:混合为一,复忘一可与元化同出没。又云:元和内运即成真,呼吸外求终来了。三丰道言浅近说曰: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了。

仙传玄机口诀曰:修仙之法,在乎凝神入气穴。气穴,即玄关一窍。此窍在心之下,肾之上,正中虚空之处,前对脐轮后对肾,乃生身立命之根蒂。先天一气,凝而为性,后天一气,结而为命,性命之源,生死之蒂,人这寿夭,皆禀于斯,仙圣之种,亦含于斯,知此窍而摄心调养,则命在我,昧此窍而任心所为,则命由于天。如下手之时,以心注定玄关一窍,即以心息相依之法,吸气入之,进则绵绵,出则微微,出息未已,即以入息继之,若心不守窍,则息虽入而神不注,则其关不开,必念念不离而后可。若息不入窍,则心虽守而气不贯,其关亦不开,必息息归根而后可。纵心息俱到而任其出入则气不聚,而其关亦不开,必若钟离所谓多入少出而后可。兼此三者,勿助勿忘,缓急中度,勿忘即用功不辍,勿助即不须提运助长,以神定气盈,充满丹田,而窍必开,精必至也。譬如密室之中,香烟一缕,始甚微耳,若火不绝,其烟渐渐笼满室中,而空窍所通,无非透射之处。人身真炁,始而腹中,渐而开窍,渐而四肢百骸,亦复如是,能积气,便能生精,不越片时,而真气周流,真精自生,所谓九还成大药,片晌显神功也。此窍一开,百窍俱开,有病,即于病后微带热痛,或三四日,或七八日,其痛即止,病亦随去。无病即补助,以至交媾还丹,得胎脱胎,超脱神化,皆时候至而妙窍开,不假人力造作而成者。真精生时,只要气足神充,不终日而即达四肢百骸,皮肤状如虫行。如是紧紧用功,顷刻不放,任督二脉,交于唇间,坎离乾坤,小周大周,三车三田,头面涌泉,无处不到。如是刻刻不放,功效无穷,各各不同,结胎脱胎,日合月合,出神入化。尽从此口诀始终妙悟,皆自然而然,而莫知其所以然也。

尚按此段与前此固守虚无以养神气节下之玄机口诀,乃明代遗老傅青主先生手抄,并经清儒顾亭林先生朱书批阅的口诀,傅先生多与真仙异人游,故其所述,确理事双超,不同耳食向壁之谈,有志养生入化者,大宜身体力行,决不相赚也。汪东亭曰:能知相依,即可盗天地,夺造化。能知心息自然相依,则是双修。

又曰:体也,真空也,神也,性也,必要到西方乾天求之。用也妙有也,气也,命也,须至海底坤地寻之。神气合一,性命双修。

又曰:不可着人身求之。亦不可着口鼻求之。得得真传者,必要知借口鼻之呼吸,返出先天真一之气,即。

又曰:凡言心息相依,心非肉团心,乃先天凝聚之元精,息非口鼻息,乃先天流行之元气,心息妙合,便是先天元神

又曰,自然二字,为道、天、地人之宗主,要顺自然,不要听自然。又曰:双修全赖火候,火候全赖自然

又曰: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虚者虚其心则神自睹,无者无其身则气自静。但有先后天之别,先天属法身,后天属色身,先天虚无清静为炼己筑基,后天虚无清静则孤阴寂灭,金丹大道最重身外虚空,修先天法身,则是兼修后天色身也。

又曰:分言之,不降龙,何以伏虎,不积汞,何以取铅,汞内药也,铅外药也。初下手,必先通内药,后通外药,故曰,内通外亦须通。合言之,炼已即是筑基,筑基即是炼己,炼己为养神,筑基即安息也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即是心定神凝之功,岂特无来无去,直须绝对待、离二边,空三际,如如长住,住无所住方是。心不动则气不动,故继之,以不出不入,自然常住,是气无出入,息灭尽定,心气不二矣。

闵真人曰:但作动静观,勿作动留见,无往亦非来,我故常自在,动静都不是,放下两头看。又曰:我今常自在,无动亦非静,□里自惺惺,天人物我并。

勤而行之,是真道理。

既获如斯妙诀,应需精勤修习,必证妙果,是真仙大道之路,非旁门小法之比也。妙果如何?司马承祯曰:道有至力,染易形神,形随道通,与神为一,形神合一,谓之神人。神性虚融,体无变灭,形与之同,故无生死,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形,所以蹈水火而无害,对日月而无影,存亡在己,出入无间,身为滓质,犹至虚妙,况其灵智益深益远乎。然虚心之道,又有深浅,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其心,被形者则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已,身不免谢,何则?慧是心用,用多则体劳,初得小慧,悦而多辩,神气散泄,无灵润身,生致早终,道故难备,经云尸解,此之谓也。

又曰:山有三,草木因之不雕,人怀道,形体得之永固,资薰日久,变质同神,炼神入微,与道冥一,散一身为万法,混万法为一身,智照无边,形超有际,总空色以为用,合造化以为功。

又曰,身与道同,则无时而不存,心与道同,则无法而不通,耳则道耳,无声而不闻,眼则道眼,无色而不见,六根洞达,良由于此。

尚按此言证果之高低,浅者神妙而形不妙,即尸解之果,深者形神俱妙,所谓即身成圣,白日升天,然究其所以能致,亦不外慧而不用,则薰蒸四大,积累长久,变形而仙耳。致仙道下手,即以腹有暖气为验,渐至遍体充和,口中可以干汞,吹气可以炙肉,全身一片纯阳。夫身形之质,皆阴物耳,阳盛则阴衰,阳刚则阴柔,阳纯则阴绝,既有干汞炙肉之阳在,乌有血肉之阴不化乎?又考之释氏之言曰,人身之来源,唯是寿暖与识,寿者禀之于父母之施与,人寿之长短,皆以所禀之厚薄而有异;暖即动物之生命,暖盛则旺,暖绝则亡;识即灵识,所谓去后来先作主公者,故修养之要,不外培其寿,增其暖,则形体自健,神识有依。以此为基,暖增不已,则形质渐妙,寿命永固,身化虹霓,无有变灭,识绝污染,返于圆明,此与道之九还七返,岂非二而一耶。密法中关于化形之道,以修气脉明点为最直接有效,如以大圆满为主者,其前行之观修,与最后进入妥噶之行持,更是以心摄气者之化形要诀也。

胎息经笺疏,至此已圆。兹有赘言者,此上虽汇列古哲名言,分砌于各节之下,然要知自始至终,到头不出神气二字,并非有先后之一定次序可言。然下手行持,功夫由浅入深,而效验则步步不同,尽管效验步步不同,而修真之士,始终不离神气相守,有神有气则相守,忘神忘气则入虚,虚不自虚,道体圆明矣。

 

 

《胎息经》注释

《胎息经》

胎者胎其神,息者息其气。胎字是指神之泰定,不动不摇,不忧不惧,不思不想,如婴孩之处母腹。息字是指粗气绝灭,外气不行,气既不行,自然百脉冲和,一片光明。气犹水也,神犹月也,月动由于水漾,神摇由于气牵。水澄则月明,气定则神慧,神气相抱,达于大定,而内丹自成,故曰“胎息”。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

神犹人也,气犹马也,马载人驰,犹之气牵神动。故欲神定自在,有如孕妇之怀胎者,舍降伏其气,使气能归根蛰藏,莫由致也。《抱朴子》曰;“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朱子《调息铭》曰:“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吸,如百虫蛰。春鱼得气而动,其动极微,寒虫含气而蛰,其蛰无朕。调息者,须似绵绵密密,幽幽微微,呼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出,吸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入”。《摄生三要》曰:“初学调息,须想其气,出从脐出,入从脐灭,调得极细。然后不用口鼻,但以脐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初闭气一口,以脐呼吸,数之至八十一或一百二十,乃以口吐气出之,当令极细,以鸿毛著于口鼻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度。渐习转增数之,久可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

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

举凡生物,莫不有气,而命即寓于气之中,凡生物之所以有知觉、运动者,莫非气之运用也。无气则不能动,自成死物矣。凡蠢蠢者莫不含灵,灵者神也,而性即藏于神之内,无神以主,则有如木石,非死而何?故知人身之所以生者,气与神也。惟是此气与神,禀之于天,而又受天之陶铸,《阴符经》所谓天地万物之盗,及古哲云,天与之,天复取之,失其气,气尽而死也,皆指此。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此乃本经最要之诀。盖虚无者,即是致虚守静,更立玄牝之法。虚者虚其心,无者无其身,虚其心则神自清,无其身则气自静,能清能静,神气自养矣。然此非一蹴可几者,必朝斯夕斯,动静一如,方能有成。故曰固守,言不可须臾相离,一刻怠忽也。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素问·上古天真论》日:“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

此言神之与气,是一非二。无气则神无依,无神则气无主。神既为主,故神动即有气动,神不动,则气亦不动,如影之随形。经虽明言神气并举,阴阳两列,然修道之功,惟在阴阳合一,而固守虚无,即是致虚极,守静笃,又为合一之手段也。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神气合一而定,即是此节之旨。盖神行气行,气行精败,形因之衰矣。惟神凝气定,形随以泰,自然长生。

张三丰《道言浅近说》曰:“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矣”。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即是心定神凝之功。岂特无来无去,直须绝对待,离二边,

空三际,如如长住,住无所住方是。心不动则气不动,故继之以不出不入,自然常住,是气无出入,息灭尽定,心气不二矣。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胎息经》自始至终不离神、气二字,有神有气则相守,忘神志气则入虚,功夫由浅入深,而效验则步步不同。学者如能恪守勿失,勤而行之,则柔气功之道尽在是矣。(《气功》1982、1)

就《胎息经注释》答读者问

1982年第3期《气功》杂志载拙作《胎息经注释》一文,多年来不少人来信赞我注释,比之《云笼七签》中葛洪所论和王文禄、幻真诸前辈所注超胜,但经中有些语句,尤其入手二句还不无疑义,希望我能更进一步地解释。其次,认为《气功》所载非全豹,希望我能把原作全稿复印出来,分惠于同好。回答如下:

《胎息经》是我国古代气功文献中的精品。胎息二字,胎是圣胎,乃真神所结:息是真息;乃内外呼吸气停(真息无息)所成。只此二字,已明明指出神之与气,互相对待,互为其根。神属阴,喻之为汞;气属阳,喻之为铅,此是本身之阴阳。神是性。气是命,性不离命,命不离性,二者是二是一,即是性命双修。故虚靖真君曰:“神是性兮气是命”。曹文逸仙姑曰:“我为诸公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

经首二句,“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话是两句,事只一端。前句言神(胎即是神之喻),后句言气。而神气合修之主旨,专在“伏气“二字,乃是修习之手段。气如何伏?又专在“凝神”。故虚靖真君说:“神不外驰气自定”。并且经中言神气之重要, 有“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句;言神气之互根,有“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句;言修习之方法,有“固守虚无,以养神气”和“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句。虚是虚其身,无是无其气;曰养则不是勉强造作,而是自然而然,两者相注如水乳交融。反反复复,都只是神气二字,真可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也。

总上可知:“胎”是比喻心神能安住不动,也就是出生定力。道家谓之为内丹或阴丹,须已摆脱了身外的呼吸和身内脏器功能,即一切气化之气的干扰方能形成。到了那个境界,是为“伏气”。就是自然地不觉有内外呼吸之痕迹,而唯一神独耀,故曰“胎从伏气中结”。在此圣胎凝结之同时,内外气息亦自归于寂灭,故曰“气从有胎中息”。古仙曰:“脉住气停胎始结”,陈泥丸祖师曰:“我昔功夫行一年;六脉已息气归根,有一婴儿在下田,与我形貌亦如然。”皆可为证。

还有必须知道的,玉蟾仙翁曰:“昔日遇师真口决,只是凝神入气穴”。

气穴,一般都指为脐下之下丹田。实际上所谓气穴,我得真师指授,乃是在静定之中,真神与真气相依相抱而合一;换句话说,即是以气为穴而神凝之,所谓“神入气中, 如在深穴之内”者是也。善乎闵一得真人之言曰:“圆虚圆寂,圆清圆和,何内何外?何有何无?生生化化。一付如如,还返妙用,如斯如斯,成身内身,是名真吾”。此种高级层次功夫的行持,是不拘行住坐卧,只要能祛除一切杂念妄想,不思过去未来,惟用现前一念,将全身放松,与整个宇宙太空法界融为一体,则气自养。如是熏习既久。自见“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矣。

总之,《胎息经》之所指示者,乃是直接从神气入手,而不是在后天幻躯上去纠缠。这符合于老子“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之旨,亦符合于《谭子化书》“忘形以养气”之诀,故在古代气功中,乃是比较高级的层次,除了真正人元丹法乃依同类阴阳而修外,此则是本身阴阳亦通虚空阴阳之唯一可靠而无偏倚之大道,至简至易,至圣至神者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