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华秘文-宋-张伯端-----心静则神全,神全则性现

(2014-01-12 16:02:31)
分类: 道家经典
    心为君论
  心者,神之舍也。心者众妙之理,而宰万物。性在乎是,命在乎是。若夫学道之上,先须了得这一个字,其余皆后段事矣。故为之传。

  心居于中,而两目属之、两肾属之、三窍属之,皆未可尽其妙用。其所以为妙用者,但神服其令,气服其窍,精从其召。神服其令者,心勿驰于外,则神反藏于内。气服其窍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盛喜怒而气逆者,喜怒生乎心也。精从其召者,如男女媾形而精荡,亦心使之然也。心清即念清,念清则精止。吁!心惟静则不外驰,心惟静则和,心惟静则清。一言以蔽之,曰:静,精、气、神始得而用矣。

  精、气、神之所以为用者,心静极则生动也。非平昔之所谓动也,用精、气、神于内之动也。精固精,气固气,神亦可谓性之基也。

  性则性,而基言之,何也?盖心静则神全,神全则性现。又一言以蔽之,曰:静。

  其所以为静者,盖亦有理。顺水行舟,滔滔腾拔。欲往海岛,不日劳形。一旦回家,思乡安静。急驾归帆,求民逆返。还家固静之道,但久违而始复,久失而始寻,一旦欲静其可得乎?当思归静之由,然后能静。此悟昨非,当求今是。非固常为,是在何处?

  诗曰:自下金梯堕碧崖,回思阎苑几花开。向来大道今何在?野草不除荆棘堆。

  口诀:但于—念妄生之际,思平日心不得静者,此为便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则自静矣。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中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岂独坐时?然平日提百万强兵,但事至则理,退则休,亦可为静之本。以此静心应接事物,谁云误事?实自灵耳。故日,以事炼心,情无他用。镜能察形,不差毫发,形去而镜自镜。盖事至而应之,事去而心自心也。

  口诀中口诀:心不留事。一静可期。此便是觅静底路.

  又诗曰:得路欲归休问远,看看信步莫烦心。云收将放金乌见,一点灵光眼内明。

  心之所以不能静者,不可纯谓之心。盖神亦役心,心亦役神。二者交相役,而欲念生焉。心求静,必先制服。眼者,神游之宅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则心静而神亦静矣。目不乱视,神返于心。神返于心,乃静之本。

  神为主论

  心为君者,喻乎人君之在位。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秦皇、汉武为之,则四海疮痍。尧、舜、禹、汤为之,则天下安逸,民歌太平者。何也?圣人以无为而治天下,则天下安肃。庸人以有为而治天下,则天下扰乱。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有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以有为返乎无为,然后以无为而莅正事,金丹之入门也。

  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气质之性也。元神者,先天之性也。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返之,则天地之性存焉。自为气质之性,所蔽之后,如云掩月。气质之性虽定,先天之性则无有。然元性微而质性彰,如人君之不明,而小人用事以蠹国也。且父母媾形,而气质具于我矣。将生之际,而元性始人。父母以情而育我体,故气质之性每逾物而生情焉。今则徐徐铲除。主于气质尽,而本元始见。本元见,而后可以用事。无他,百姓日用,乃气质之性胜本元之性。善返之,则本元之性胜气质之性。以气质之性而用之,则气亦后天之气也,以本元性而用之,则气乃先天之气也。气质之性本微,自生以来,日长日盛。则日用常行,无非气质。一旦返之矣,自今以往,先天之气纯熟。日月常行。无非本体矣。此得先天制后天,而为之用也。(余见神室图论)

  气为用说

  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如痴如醉,忘寝失寐。吁!元神见,则元气生。盖自太极既分,禀得这一点灵光,乃元性也。元性是何物为之?亦气凝而性灵耳。故元性复而元气生,相感之理也。

  元气之生,周流乎身,而独于肾府采而用之者,何也?夫肾府路径,直达气穴黄庭者,一也。肾为精府,精至,直引精华而用之,二也。周流于他处则难觅,至精府而可识,三也。心气透肾,意下则直至,采之者易为力,四也。此四者,故采真阳于肾府。

  精从气说

  神有元神,气有元气,精得无元精乎?盖精依气生。精实肾宫,而气融之,故随气而升阳为铝者,此也。精失而元气不生,元阳不见,何益于我哉?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

  意为媒说

  意者岂特为媒而已?金丹之道,自始至终,作用不可离也。意生于心。然心勿驰于意,则可;心驰于意,则未矣。

  坎离说

  饮者,肾官也。离者,心田也。坎静属水,乃  也。动属火,乃  也。离动为火,乃  也。静属水,乃~也。交会之际,心田静而肾府动,得非真阳在下而真阴在上乎?况意生乎心,而直下肾府乎?阳生于肾,而直升于黄庭乎?故曰,坎离颠倒。若不颠倒而顺行,则心火动而不静,大地火坑之意明矣。

  下手功夫

  持心论于前,然后参下手功夫于后。

  益心始欲静,而欲念未息。欲念者,气之性所为也。此性役真性,常切于耳,目次之。修丹之士,心既无事,则彼固无由而役之矣。其所以役神者,以外物诱之耳。静坐之际,先行闭息之道。闭息者,夫人之息,一息未际,而一息续之。今则一息既生,而抑后息。后息受抑,故续之缓缓焉,久而息定。抑息千万不可动心,动心则逐于息,息未止而心已动矣。

  言未既,有笑于旁者曰:“迂哉!此叟教人无法。抑息而又不动心,得非以千钧之物,责负于人,使之不用力,可乎?”

  曰:“于且听。吾虽闭息,而又存心,则心不动,而息亦息矣。”

  又,“此固闭息之道,安保欲念不生乎?”

  曰:“至于生,则末矣。念之生也,感物而动耳。定中觉目有所睹,则神役于目矣,急收而返视。耳有所听,神役于耳矣,急收而内听。其他皆然。”

  问者日:“闻一如二,吾并知此理矣。吾虽收神,而又存心,则神收而心本静矣。”

  日:“存心者,养性也。性之始见,不存心则无所养。无所养,则终乎不见矣。存心实自收心始,所谓收神者,盖收心之余用耳。行之至久,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形心相忘,合乎至道,则元性彰露而元气生矣。”

  精神论

  神者,元性也。余前所说神为主论,盖亦尽之矣。今念夫修丹者,多昧凝神之法。凝神之法,不在乎速,故又为之论。而后画种室图,并论于后。

  凝者,以神凝于精气之内。精气本相依,而神亦恋之。今独重于神。何也?神者,精气之主。丹士交会采取,至于行火,无非以神而用气精。苟先以神凝于气之中,则气未可安,神亦未肯恋气,而反害药物矣。且神,元性也。性方寻见尚未定,摇摇飏飏,进退存亡。而子使凝之,性岂能自凝?其所以凝之者,亦气质之性而凝之也。初云质性而寻本性,是以质性而逐本性,可乎哉!

  今之为学者,多为凝神所误,何也?盖神仙有下手先凝神之说,故妄引以盲众。岂知其所谓凝神者,盖息念而返神于心之道。神归于心,则性之全体见。全体见而用之,无非神用。念念不离金丹,故丹成而神自归之,何凝之有?故曰,凝神者,神融于精气也。精、气、神合而为一,而阳神产矣。到此际此身,乃始为无用之物也。谁曰不然?吾闻于度师,度师闻于远师,远师闻于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