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荆州花鼓戏音乐
(2016-07-18 07:24:43)
标签:
荆州花鼓戏
音乐
行当
沔阳花鼓戏
声腔
|
分类:
沔阳文艺
|
荆州花鼓戏传统唱腔分正腔与小调两类。正腔有高腔、悲腔、圻水腔、四平腔、打锣腔、还魂腔等,均为板腔体。其中,高腔、圻水腔、四平腔、打锣腔习称"四大主腔",各有一批代表剧目。
高腔为男女同腔。唱腔多为板起板落,上下句腔均落5音。唱段有起板、梗子、腰板、落板四个结构部分。其起板部分为一对上下句腔,前后有专用的锣鼓点子连接;梗子部分为上下句腔反复;腰板为一个上句腔,句幅稍长;落板部分一般亦为一对上下句腔,也有只是一个下句腔。可整收,也可散煞。板式有一板三眼的[正板]、一板一眼的[快高腔]、有板无眼的[鱼咬尾]以及[摇板]、[散板]等。常用调高1=F(G),胡琴定弦低5
2。
悲腔为旦行专用腔。唱腔板起板落,上句多落1音,下句落低5音,收腔时又可落1音。唱段亦由起板、梗子、腰板、落板组成。传统戏中多与高腔连接演唱,唱段前常由高腔腰板导入悲腔起板,二者在衔接中常插入"叫头",
"哭头"或以衬字"哟喂哟"演唱的"无字腔"增强悲伤之感。传统板式有一板三眼的[正板]、有板无眼的[鱼咬尾],以及[散板]等。常用调高1=D,胡琴定弦1
5。
圻水腔是一支男女不分腔的腔调。唱腔多为板起板落和句中漏板,上句落1音,下句落低5音。唱段由起板、梗子、腰板、落板组成。起板为一个上句腔,但有多种唱法。如三起板,第一分句可散唱,分句尾有拖腔,第二、三分句间有锣鼓穿插;双起板,中速,第三分句间有锣鼓穿插;花腔起板,通过旋律加花扩展成具有较长拖腔的唱法,习称"上花腔";快起板,速度稍快,全句连唱,一气呵成;散起板,全句散唱。各种起板,其前后有较长的锣鼓点子。梗子部分为上下句腔反复,每句四板,腰板为一个上句腔,句尾有拖腔接锣鼓。落腔为一个下句腔,多由四板构成,有用"花腔"落板的,习称"下花腔",也有散落。圻水腔中有一种悲调唱法,上句腔多落2音,称为圻水败韵。板式有一板三眼的[慢板]、[正板]、一板一眼的[原板]、有板无眼的[一字板],以及[摇板]、[散板]等。常用谓高1=F(G),胡琴定弦低5
2。
四平腔为四句式结构,以唱腔中常常出现句中枵板为其节奏特色。四平有两种不同的唱法,旦行、小生、老生唱徵调式四平,习称"女四平","小生四平"、"老生四平",四句腔落音为5
低5 低6 低5。生行、丑行唱宫调式四平,习称"男四平"、"丑脚四平",四句腔落音为5 1 2
1。唱段前及第二、三句腔后有长短不同的锣鼓过门,第四句腔后有锣鼓收腔或反复续唱。板式有一板三眼的[正板]、一板一眼的[快四平]、有板无眼的[垛板]及[散板]等。常用调高为1=F(G),胡琴定弦低5
2。
打锣腔为两支不同的腔调。一支为男女通用,即称打锣腔;另一支为女行专用,称还魂腔,因系由打锣腔派生而出,又称"打锣还魂"。二者均为上下句结构。唱腔为板起板落,打锣腔上下句均落低5音;还魂腔上句落5音,下句落1音,且上下腔句间均有长短不同的锣鼓过门。传统只有一板三眼的[正板],现代戏中发展了[摇板]、[散板]、[清板]等。常用调高为1=F,胡琴定弦低5
2。
荆州花鼓戏的小调,有的取自当地流行的民歌,有的与当地曲艺关系密切,有的系从东路花鼓戏,楚剧吸收。这些小调是荆州花鼓戏唱腔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使用情况,可分为单篇牌子,专用小调和插曲。单篇牌子为一人表演的"单篇戏"所唱曲调,如[西腔]、[十枝梅]、[思儿腔]等。专用小调,多为小旦、小丑、小生演唱的生活小戏中的曲调,如[招郎调]、[绣荷包]、[补背褡]、[站花墙]调等。插曲多为"戏中戏"丑、旦行演唱的曲调,如[薅黄瓜],[小女婿]、[道士调]等。
荆州花鼓戏唱念语音基本采用沔阳(今仙桃市)一带通用的方言语音。其四声调值为:阴平,高升调45,如"中",阳平,低升调23,如"皇";上声,低降调21,如"榜";去声,高降调53,如"附"。没有卷舌音。旦行、生行上韵念白中对某些字习有改读,如方言中的"脸(lian)"、"喊(han)"、说(xue)"、更"(gen)"、吃(qi)",在舞台上则读若"简(jian)"、"显(xian)"、"梭(suo)"、"京(jin)"、"雌(ci)"等。由于地方语音的关系,荆州花鼓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形成有本剧种习用的唱词韵部。据老艺人按师承传授诵记,常用的有十大韵,其代目为:先(-ian)、维(-ei)、消(-iao)、休(-ou)、锅(-o)、麻(-a)、杨(-iang)、鱼(-u)、亲(-in)、外(-ai);另有用得较少的五小韵,其代目为:宗(-ong)、邪(-ie)、劳(-ao)、苦(-u)、赞(-an)。但在剧种频繁交流的情况下,上述十五韵,现已基本汇同于北方曲韵所用的"十三辙"。在传统剧目中,唱词基本格式为对偶七字句和十字句。每段唱腔概由起句定韵,基本逢双相押,一韵到底。然较长的唱段中也有换韵情形。生活小戏中的唱段一般则换韵较为灵活。
荆州花鼓戏的行当分旦、生、丑三类。旦行有正旦(青衣)、二旦(花旦);生行有小生、须生、老生;丑行不细分,但代扮摇旦(丑旦)、老旦及花脸(俗称杂脚)。荆州花鼓戏传统的演唱用嗓,艺人习称为"边本结合",即真假声相结合。其中,旦行多用边音,边本音转接上要求柔和自然。小生与须生的边本结合,要求刚柔相济。老生多用本嗓,声音要求敦厚苍迈。丑行则以本嗓为主,为突出幽默滑稽性格,常夹用边音演唱。在边本嗓结合运用中,有一种称为"标音"的特色唱法(符号为"◇"),演唱时需真声尾音急速向上滑向假声,或假声急速向下滑向真声。荆州花鼓戏的润腔特色,主要表现在子腔、引腔、颤音等的运用。子腔艺人们称之为"腔中之腔",是在唱腔基本旋律上用前、后倚音所作的加花润饰;引腔为唱腔句逗的尾处时值较短的上行、下行或环绕的小腔;颤音,常用的有上、下颤音两种。上颤音多用在个别短促的音位上,起旋律装饰作用,下颤音多用在时值较长的音位上,借以表现人物的凄凉、悲痛情感。
荆州花鼓戏的传统乐队,俗称"武场面",亦称"火爆"。由竹蔸、堂鼓、大锣、土钹、马锣、小锣、云锣、檀板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其演奏方式分两种;一人演奏多种乐器称"打夹手",不同乐器分人演奏、由鼓师指挥称"打拆手"。早期有"七慌、八忙、九停当"之说,鼓师一人多兼奏竹蔸、堂鼓、檀板、锣、钹等乐器,马锣由管箱师傅带,小锣由不上场演员代。锣鼓除用于配合做、念、舞等表演节奏外,与唱腔关系十分密切。如唱腔慢、快速度的转换,均由鼓师之堂鼓与马锣的"催"与"撤"予以调节;在演唱悲腔的固定行腔句——"无字腔"和打锣腔上下腔句尾中,配以堂鼓与马锣有节奏的穿插演奏来烘托气氛。此外,场面人员还担负帮腔任务。帮腔与伴奏锣鼓紧密结合,体现了剧种一定历史时期在演唱形式上的艺术特征。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