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仙桃麦秆剪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07-26 15:34:27)
标签:

麦秆剪贴

湖北仙桃

邓氏麦秆画

邓友谱

工艺美术

分类: 沔阳文艺
         仙桃麦秆剪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仙桃日报讯(记者晴霄通讯员吴蔚霞张利红)近日,文化部公示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仙桃麦秆剪贴榜上有名。这是继沔阳雕花剪纸、沔阳花鼓戏之后,我市又一民间艺术形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悉,全国有151个新入选项目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北共有16个项目入选。
  仙桃麦秆剪贴又称邓氏麦秆画,可上溯至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麦秆剪贴乃中国一绝,世界独有,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道光年间传入沔阳(今仙桃),曾广泛分布于湖广,是沔阳麦秆画的源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以书画,立体浮雕为主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仙桃麦秆剪贴是中国工艺美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仙桃麦秆剪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仙桃麦秆画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创新,构图主要以荆楚文化为背景,以湖北鱼米水乡特色为题材而创作,从单纯的平面雕刻发展至半立体乃至全立体的工艺,并且沿用前辈制作工艺,使作品成为既美观又环保的绿色艺术品。邓氏麦秆画大致形成于清同治年间,湖广沔阳州举子邓绰堂(字雅儒)进京殿试,候榜期间盘缠告罄,于郊外取材制作麦秆画于市,王公大臣争相购买,聚京举子莫不惊羡。故进士及第,钦点翰林,编修闲暇研磨此画技艺,日趋完美,形成一门独特的艺术秘传于嗣。辞官归田后回祖籍,开始在仙桃流传,并逐步形成与仙桃地区风俗习惯,大众审美相适应的邓氏麦秆画。

仙桃麦秆剪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邓友谱,湖北仙桃人,中国美术书法协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际著名书画艺术家、中国麦秆画第五代传人、江汉书画院院长。他潜心研究麦秆画三十余载,独具匠心地大胆吸收贝雕、木刻、版画、剪纸、烙画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且攻克了不宜保存之难点,经过割、漂、刮、碾、烫、熏、雕、烙等十多道工序,将精选之麦秆变成融书、画及多种艺术于一体之精品。画面金色天成,因意简繁,层次丰富,艺术感染力强,堪称世界艺苑之奇葩。
       曾荣获“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大赛一等奖”、“中华世纪之光书画大展特等奖”等10多项国家级大奖,其作品有的被中国民俗博物馆、香港艺术馆、美国匹兹堡艺术博物馆等多家艺术殿堂收藏,有的被『世纪中国艺术经典』、『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集』等20多种画册收录。
 
     仙桃邓氏麦秆画特点

1.画幅上以宏篇巨幅见长。

2.构图上以刀痕烙印线条见长。

3.造型上平面浮雕透雕贴成立体形象见长。

4.风格上以精细写实见长。
仙桃麦秆剪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邓友谱麦秆画无大红大紫的色彩,只是麦秆经过加工后的本色,即是泥金丝绢古画,又如淡墨素净的文人画。 加上烙出变化多端的线条,更似工笔国画的表现手法,也有浮雕和镂空的效果以及国画似的装裱、题款、钤印。邓友谱的麦秆画皆为精工制作,鸟的羽毛、人物的服饰和头饰都可以刻划得极为精致,比如鸟的羽毛,就像房屋的瓦片一样,把压平的麦秆一片一片地堆砌起来,效果非常逼真,更有立体感。因此制作一副麦秆画,需要深厚的美术基础、烫烙画技术和雕刻技术,让作品同时具有画面的美感和透视效果。它的高雅,富丽、宽大,更适于大厅展示,这是其他小型工艺美术品无法比拟的。

仙桃麦秆剪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工艺流程

选料:选好原料大麦草,而且脱粒不打乱麦秆。

剪段:按麦秆的巅部、中部、蔸部,分段剪、分类放。

熏蒸:用硫磺熏蒸剪好的麦秆。

漂白:用药物漂白麦秆,使麦秆色变白,不致生虫。

剖杆:划破麦秆剖成麦秆片。

刮平:将剖好的麦秆片削薄刮平。

贴块:分门别类在硬纸上贴成麦草快片。

绘图:把绘制的草图用复写纸印在麦草片上,

刻象:用雕刻刀沿物象外线刻下来,雕刻时要十分讲究刻刀技巧,细线、圆线用小刻刀,粗线、直线用大刻刀,因形施艺,刻出不同效果的线条。

熨烙:用电熨斗、电烙铁在画上烫出线条和阴影部分,使其具有色彩空间感和远近层次感。

贴画:模拟建筑浮雕、剪纸镂空,分先后顺序粘贴画中物象。

装裱:将制作好的麦秆画装裱修饰,组装上框进行包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