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麦秆剪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07-26 15:34:27)
	
			
					(2014-07-26 15:34:27)		| 标签: 麦秆剪贴湖北仙桃邓氏麦秆画邓友谱工艺美术 | 分类: 沔阳文艺 | 

据悉,全国有151个新入选项目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北共有16个项目入选。
仙桃麦秆剪贴又称邓氏麦秆画,可上溯至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麦秆剪贴乃中国一绝,世界独有,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道光年间传入沔阳(今仙桃),曾广泛分布于湖广,是沔阳麦秆画的源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以书画,立体浮雕为主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仙桃麦秆剪贴是中国工艺美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仙桃麦秆画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创新,构图主要以荆楚文化为背景,以湖北鱼米水乡特色为题材而创作,从单纯的平面雕刻发展至半立体乃至全立体的工艺,并且沿用前辈制作工艺,使作品成为既美观又环保的绿色艺术品。邓氏麦秆画大致形成于清同治年间,湖广沔阳州举子邓绰堂(字雅儒)进京殿试,候榜期间盘缠告罄,于郊外取材制作麦秆画于市,王公大臣争相购买,聚京举子莫不惊羡。故进士及第,钦点翰林,编修闲暇研磨此画技艺,日趋完美,形成一门独特的艺术秘传于嗣。辞官归田后回祖籍,开始在仙桃流传,并逐步形成与仙桃地区风俗习惯,大众审美相适应的邓氏麦秆画。
1.画幅上以宏篇巨幅见长。
2.构图上以刀痕烙印线条见长。
3.造型上平面浮雕透雕贴成立体形象见长。
4.风格上以精细写实见长。


工艺流程
选料:选好原料大麦草,而且脱粒不打乱麦秆。
剪段:按麦秆的巅部、中部、蔸部,分段剪、分类放。
熏蒸:用硫磺熏蒸剪好的麦秆。
漂白:用药物漂白麦秆,使麦秆色变白,不致生虫。
剖杆:划破麦秆剖成麦秆片。
刮平:将剖好的麦秆片削薄刮平。
贴块:分门别类在硬纸上贴成麦草快片。
绘图:把绘制的草图用复写纸印在麦草片上,
刻象:用雕刻刀沿物象外线刻下来,雕刻时要十分讲究刻刀技巧,细线、圆线用小刻刀,粗线、直线用大刻刀,因形施艺,刻出不同效果的线条。
熨烙:用电熨斗、电烙铁在画上烫出线条和阴影部分,使其具有色彩空间感和远近层次感。
贴画:模拟建筑浮雕、剪纸镂空,分先后顺序粘贴画中物象。
装裱:将制作好的麦秆画装裱修饰,组装上框进行包装。
选料:选好原料大麦草,而且脱粒不打乱麦秆。
剪段:按麦秆的巅部、中部、蔸部,分段剪、分类放。
熏蒸:用硫磺熏蒸剪好的麦秆。
漂白:用药物漂白麦秆,使麦秆色变白,不致生虫。
剖杆:划破麦秆剖成麦秆片。
刮平:将剖好的麦秆片削薄刮平。
贴块:分门别类在硬纸上贴成麦草快片。
绘图:把绘制的草图用复写纸印在麦草片上,
刻象:用雕刻刀沿物象外线刻下来,雕刻时要十分讲究刻刀技巧,细线、圆线用小刻刀,粗线、直线用大刻刀,因形施艺,刻出不同效果的线条。
熨烙:用电熨斗、电烙铁在画上烫出线条和阴影部分,使其具有色彩空间感和远近层次感。
贴画:模拟建筑浮雕、剪纸镂空,分先后顺序粘贴画中物象。
装裱:将制作好的麦秆画装裱修饰,组装上框进行包装。
前一篇:沔阳杂技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