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沔阳三蒸有科学依据。并不存在仙桃天门蒸菜之争

(2014-06-08 08:40:54)
标签:

蒸菜

沔阳三蒸

天门

仙桃

蒸菜之乡

分类: 沔阳史志

沔阳三蒸有科学依据。并不存在仙桃天门蒸菜之争

沔阳三蒸资料图

 

     日前接受垄上频道的采访,正儿八经讲了几分钟。讲了仙桃人熟知的故事——陈友谅夫人创三蒸的故事,又把沔阳三蒸的无菜不蒸和走向世界,跟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硬扯在一块了。因患采访不适症,自己累得慌,把杨晗也累得慌,大记者一恼之下,咔嚓咔嚓,播出时只留了三四句,还把我的名字搞错了,“书成”成了“成书”。不过兆头好,但愿能成几本书,不枉活过一场。为了避嫌,该说的都没说,闲下来就理了理。
       其实在蒸菜上,天门和仙桃又有什么好争的呢?看选题就有标题党之嫌。两地同根同源,文化差异不大,说话一个腔,蒸菜也是一个味。在每家每户,女主人都会蒸,我孩子他妈是广水人,一嫁过来也会蒸了;在餐馆,蒸菜也都是招牌菜。我猜天门人之所以要大力宣传蒸菜(注意,不是争,是宣传),大抵是点菜的时候遇到过尴尬,不得已而为之。在仙桃,你点沔阳三蒸,老板会很淡定,刷刷刷就往菜单上写;而在天门,你喊“老板,来一盘沔阳三蒸”,大呼小叫的,人家会下不了台。我若是天门人,一样委屈,明明是家传的蒸菜嘛,跟沔阳有屁的关系!
        在我看,天门人说天门蒸菜,仙桃人说沔阳三蒸,都是正常的,就像“一个中国,各自表述”那样。所以仙桃网友才这么打趣:“你争,或者不争,沔阳三蒸都在那儿。”反过来,天门人也可以套用它。
但是天门人在宣传的策划上是有硬伤的,表现有三。
一是追溯历史,有不严谨之处。
        我们讲历史,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不能夸大其实。天门人以石家河挖出的“陶甑”来证明“天门蒸菜在天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已经飘香了4600多年”,是相当幼稚的。应该说跟前几年相比,天门人在表述石家河文化的历史时还是让了步的,前几年说的是8000年、6000年,现在改口4600多年了。也许是因同时代的屈家岭文化只承认四五千年历史,仙桃从沙湖、越舟湖挖出的石器、陶器和谷物化石也只鉴定为距今4500年,那么天门再说8000年、6000年似乎不妥,就改了。
      但是亲,4600年也不行啊!4600年前是个什么状况你知道吗?是蛮荒时代!4600年前,江汉平原还叫云梦泽,以泽为主,间或有洲,直到唐宋时期,云梦泽才彻底消失,生成陆地。那个时候我们的先民刚刚走出山洞在洲上落脚,用石箭狩猎,用石叉捕鱼,用石斧砍柴,用陶罐盛水,不生吃就不错了。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不可能沔阳人还在茹毛饮血为生存搏命,天门人已经在品味生活、喜奔小康了。
二是制造传说,有不科学之处。
       传说多是制造的,区别只在于是否科学。我们仙桃有个王母娘娘撒桃的传说,就不科学,在传说的基础上制造传说,肯定经不起推敲,甚至可以说弱智,难怪饱受诟病。但是陈友谅夫人创三蒸,却是科学制造。这个传说讲起义军困在沔阳湖区,天天吃水生物,腥味重,难以下咽,陈友谅的夫人就有了创新思维。这方面我们有经验。我们偶尔吃点鱼会很享受,但养鱼的人家就不想吃鱼,他们吃厌了,吃得想吐。鱼尚且如此,何况其他水生物!湖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当时的历史背景,再加上女人的智慧,合力促成了发明创造,也就是说,沔阳三蒸不是职业发明家按图纸设计出来的,是被形势逼出来的,这就很合理,也很高明。
      传说得有根基,天门人的蒸菜传说就没有根基。他们说,蒸菜是绿林军首领王匡王凤两个大男人研制出来的,叫“匡凤菜”。二王是京山人,京山不是湖区,不存在腥味的问题,有吃的就行,蒸不蒸无所谓。没有发明蒸菜的要件和动力,这个传说也就缺乏说服力了。在这上面,天门人是带了点刻意的:为了跟沔阳三蒸撇清关系,宁可便宜京山人;又把发明蒸菜的时间放在公元17年,比陈友谅起义的1350年左右要早1300多年。制造传说是允许虚构的,如果不是过于牵强我们也不便反对,但是实在太牵强。
三是总结技法,有不客观之处。
      天门与仙桃的关系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那种(虽然天门和仙桃并不等同于竟陵和沔阳,但打个马虎眼也差不多),最早的沔阳郡就析于竟陵郡,到了明代,沔阳州又管辖过竟陵,特别是唐代,复州治所一会儿在沔阳一会儿在竟陵,总之二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现在天门人强调蒸菜的技法跟仙桃不同,就是在割裂历史。他们的观点是,沔阳三蒸指的是蒸肉、蒸鱼、蒸菜,天门三蒸指的是粉蒸、清蒸(一说汽蒸)、泡蒸,这就很不客观了。蒸菜的做法是很简单的,易学,易传,几百年了大家都是这么蒸的,突然谈起技法来,有点别扭。天门人谈技法,实际上是想另起炉灶,但违背基本事实的炉灶,是立不起来的。就说泡蒸鳝鱼吧,我就听说是从外地学来的。目前天门有这道菜,仙桃也有这道菜,大家都是学来的,学习和引进应当提倡,只是把人家的据为己有,人为地赋予它历史,是不厚道的。当然我只是听说,真相如何,容后调查。
      话说回来,天门人在推动蒸菜的发展上是有重大贡献的,他们善于总结,善于研究,善于宣传,把一道江汉平原的家常菜推到央视,推到当代人眼前,其付出是有目共睹的。别看主观上他们是为了打出自己的品牌,客观上他们也让沔阳三蒸这个老品牌变得新鲜起来。市场是无情的,不管这道菜的源头在哪里,哪里发扬光大了它,人们的眼睛就会看到哪里,哪里就会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好比天沔花鼓戏,潜江出了个胡新忠,大家的眼睛就看过去了,日子久了,天沔有被淡忘的危险。在弘扬蒸菜的力度上,天门人无疑走在前面了,仙桃人最好迎头赶上,不能躺在老品牌上睡大觉。(转自猫郎天涯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