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口精心设计、结构紧巧的木箱,箱盖平面上绘有两个圆形,周边各分十二格,分别绘上人物、动物,器物,圆心钉一颗小钉,安上能旋动的竹扁,供人车旋,旋转停止后,竹扁尖指定的一格所绘之物,就是必做的糖塑之物,故而做糖人模也称“车糖人模”。沔阳糖塑原料主要用麦芽糖,分别染成红、绿、黑色加黄(糖本色)共四色,装在四个长方形的铁皮保温盒里,用锯沫燃烧加温后,通过艺人用口吹(最难的是“吹功”,故糖塑也叫“吹糖人模”),用手拉、扯、揪、捏、搓、揉,用木梳压、剪刀剪、竹片按、竹签挑等技法,使用食品色素、石膏粉、棉花、墨汁等辅助材料,再预备一块水袱子、一个油盒子(免得做糖塑时粘手),把糖稀的可塑性、延展性、粘连性、光亮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一砣糖稀变成一件得意之作,立等可取。


沔阳糖模工艺精湛,它以糯米糖为原料,用约-手指头大小的糯米糖,就能做成形态百出,逼真动人的人物和其它动物模型。有历史人物,有贴近现时生活的写真。如“三英战吕布”可把人引入历史境界,“牧童吹笛”可使人沉浸在忧闲逍遥的美景中,如此等等,动人心弦。人们见到这奇异的工艺晶,往往赞叹不已,毫不犹豫掏上几角钱买上一个,尽情把玩或品尝。
糖塑,俗称吹糖、糖人模,是指糖料经由艺人的吹、塑、画等技艺手法塑制成形,制作出具有观赏性、可食性和艺术性的食品或装饰品的制作手艺。糖塑,古称糖供,旧时人们把祭祀当作是极为隆重的大事。祭天地、社稷、祖先和各路神仙,祭祀时要用上好的供品,糖供就是其中之一。糖塑由来已久,唐宋古籍里就有对于“糖供”的记载,用糖供做成人物、鸟兽、果品等形状。后来的人们在寿礼、婚礼上,也使用糖塑作为吉祥物品赠送。这项技艺的传承方式比较传统,一般是以家庭或村为单位,传男不传女。
沔阳黄家新场的糖塑大约始于清朝中期,由黄家新场刘年香的祖先在外拜师学会糖塑技艺,家里祖传几代做此手艺极少外传。至清末民初,性格比较开朗随和、乐于助人济世的刘年香,不仅从先辈手中学会做糖人模的本领,还凭天分有所创造和发展,使糖塑手艺做得空前精巧、传神,且花样翻新;难能可贵的是,从刘年香起开始在村内外广收徒弟,毫不保留地传授糖塑技艺。到四、五十年代,黄家新场附近各村做糖塑手艺的多达百人以上。一到农闲季节(除热天不好做糖塑外),黄家新场糖塑艺人分赴全省各地以做糖人模养家糊口,有的远到湖南、江西、河南等省,以糖塑作为谋生手艺。
沔阳糖塑艺人尊刘伯温为祖师,每年八月中秋节聚会参拜,或交流技艺,或举行收徒仪式。并有两个分歧的传说故事:
一是“刘智囊智破毒蜂阵”。朱元璋在平定大东北战役中,当地武装放出毒蜂螫伤打头阵的将士,久攻不下。刘伯温放肆蜂类喜食甜味的特性,熬制麦芽糖,用糖稀涂抹在穿着军衣的草人上,全副武装的战士举着草人冲锋在前,毒蜂闻到糖味粘下去吸吮,哪还顾得上螫人?究竟马到顺利。为庆祝成功,做“糖人”犒赏全军。
二是“朱元璋火烧功臣楼”。明朝初期,朱洪武担心功臣篡位,子孙皇位不保,营建功臣楼,假意在楼上大宴功臣,公然派人纵火熄灭功臣楼。只有刘伯温看破朱元璋的毒计,伺机扮装逃脱,买下卖糖人的担子,在阔别京城的地方,穿街走乡以做卖“糖人模”为生,这才有了糖塑这一行技术。两个版本,一个论断:刘伯温首创“糖人模”。
沔阳糖塑的制作技巧以"吹"、"扯"为要。
"吹"是沔阳糖塑最基本的技巧。俗语说:"糖人师傅的本事──吹出来的!"学徒学艺,先学的就是"吹泡子"。糖塑师傅把吹的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根据吹塑材料和对象分别运气,吹出葫芦、金瓜,皮薄中空;龙身、凤体,丰满光润。有时连吹带拉,用一个糖泡做成枝桠纵横的枯树,用一个糖泡吹成老鼠拖菱角;在已变冷的泡上粘个热泡,还可吹出更复杂的造型。扯,也是糖塑艺人必须掌握的技巧之一。黄褐色的饴糖在艺人手中越扯越活,做起来十分顺手;本色的糖稀,越扯颜色越淡,可变成淡黄色或乳白色,有如玉雕制品;加了食用色素的糖稀,则越扯越"出色"。
此外,搓、拉、捏和压、挑、剪也是常用的技巧。糖塑有红、绿、黑、黄四种颜色,经艺人妙手搭配、归纳、穿插下,使糖塑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沔阳糖塑的题材多为常见的飞禽走兽、神话传说中的人与动物,滑稽活泼、俏皮有趣、寓意深刻。
主要特点:沔阳糖塑有明显的艺术特色,它既不同于“滴溜行”糖塑,也区别于外地糖塑,具备特有的艺术风格:
首先是题材寓意吉祥。如糖塑老鼠拖葫芦,本意为大头在后,寓意好事快到了,美景在后头,前途远大。
其次是造型夸张传神。如糖塑“西天取经”的唐僧、悟空、八戒、沙僧,桃园结义的刘、关、张,通过适当变形夸张,以传神为主,做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再次是色彩变化丰富。黄家新场艺人用几种颜色的糖稀扭合在一起,色彩变化肌理自然,做出物象,十分相似。如所做糖塑“三怕”中的蜈蚣、黑背、红夹、黄足,惟妙惟肖;蛇身腹背颜色的变化、弯曲的动势、翘起的头部与吐出的信子,简直可以乱真,致使胆小的人不敢用手去碰。最后是纹样装饰得体。如用梳齿压出的印痕象武将的铠甲,装饰性强;用红糖稀拉成红丝做帽蓬花,用黑糖稀拉成的胡须、马尾,用竹签画出的眉眼和挑出的鼻孔等,均恰到好处地表现物象形体与纹样,妙不可言。
2002年尾月三十吃过团年饭,由仙桃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萧国春带黄新场四位糖塑老艺人张大中、张道山、张正华、李在浩,应“湖北省暨武汉市民间艺术游园活动”之邀,乘专车赴汉,饰演仙桃糖塑艺术。
大年初一上午,刘守华教授率领中南民族大学年轻教授何红一(女)、现任省民协主席傅广典、省民协秘书长鄢维新、省与武汉市剪纸学会负责人刘士标、江先孝、马子遐等专家及新闻记者,一大早就先后来到黄鹤楼公园,为“民间艺术游园活动”开园剪彩。随即他们同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在园内参观了武汉泥塑、面塑、剪纸、歌舞、说唱和来自长阳山区土家族锣鼓山歌的表演场地以后,停下来重点观赏仙桃糖塑老艺人奇妙的糖塑表演。
四位老艺人从仙桃农村来到大都市武汉,心情异常激动,没想到“雕虫小技”也能登上大武汉的大公园现场表演。除夕夜无心细看春节文艺晚会电视节目,商量了一夜,也准备了一宿,打算新年第一天“头炮打响”,要拿出自己的绝技高招,做出糖塑精品献给省城广大游客。果然,年逾八旬的张大中老师傅,宝刀不老,不一会,用彩糖塑出惟妙惟肖、富有生命光辉的“西天取经”师徒四个“糖人模”;古稀老人张道山技艺不减当年,用上好的糯米糖吹塑成憨态可爱、呼之欲出的“双狮滚绣球”、“龟龄鹤寿”;年近花甲的张正华、李在浩老人也不示弱,一会儿做好“老鼠拖葫芦”、“五毒”、“金鸡报晓”、“龙凤烛”等充满生气和灵气的糖塑小玩艺。顿时,四位糖塑老艺人跟前被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赞扬声不绝于耳,老外们不住地“OK”直叫。家长带着孩子们挤上前去争相购买糖塑艺术品。
一位十几岁的男孩用武汉口音颂扬糖塑:“又好看,又好玩,又长知识又解馋。蛮划得来!”几位老艺人又要做手艺,又要做出生意,忙得不亦乐乎!这时,领队萧国春和刘守华教授、何红一教授、省民协秘书长鄢维新及武汉市民协在场的几位负责人自告奋勇、兴致勃勃地当起了仙桃糖塑的义务讲解员。当有的游客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大年初一尽做些毒虫、老鼠之类的东西?”教授和专家们连忙释疑解惑:“五毒即无毒,以毒攻毒,趋吉避邪。”“老鼠多子多孙,葫芦谐音福禄,拖葫芦大头在后,象征好日子在后头。”“双狮来源于皇朝时代的高官太师少师,寓意才子辈出,代代做官”。“龙凤烛带有红、祝、龙凤呈祥的好口彩。”大家听了乐得纷纷抢购“糖人模”,更乐得老艺人心里比糖还甜!
妙趣横生的仙桃糖塑艺术,随着四位老艺人在热闹非凡的黄鹤楼“民间艺术游”十五天活动中的精彩表演,加上新闻媒体的报道,名声大振,一举轰动武汉三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