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早以前,沔阳的姑娘出嫁时就有开脸的习惯。所谓开脸,就是由牵亲婆给姑娘修面。姑娘出嫁当天,牵亲婆用朱红丝线绞成双股,绷在两手上,随着两手一紧一松,红丝绞线一张一弛,将姑娘脸上的汗毛拔去。开脸的顺序是先在新姑娘额面上绞三绞,再分别在左右两颊上绞,直到绞净为止。然后,把煮熟的鸡蛋去壳,在姑娘脸上滚动润面,以示姑娘干净明白,到婆家后万事如意。开脸后,收拾打扮,着上嫁衣,待男方打轿去拜堂。如果姑娘出嫁不开脸,将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姑娘出嫁后,每隔一、二个月也要开一次脸,由专门为妇女修面的开脸婆来做,有的地方妇女也相互开脸,这体现了沔阳妇女讲文明、讲卫生的传统美德。
随昔社会风俗的边化和理发业的发展,现在开脸的习惯己不大时兴了。不过,至今沔阳(仙桃)农村不少地方仍保留着姑娘出嫁时请人开脸的习俗。
未婚的姑娘伢被人称为黄毛丫头。就是说未出嫁的姑娘稚气未消,胎毛未褪,不能称作“大人”。因此,姑娘伢出嫁前,必须扯脸,扯去脸上的汗毛。
扯脸,俗称开脸。开脸一般由女方的长辈、亲属来做,婶母、姑母、姨妈都行。开脸是不用剃头刀子的,用的是一根新棉线。开脸者先在姑娘脸上扑粉,然后用双手绷着棉线,让两根线绞着姑娘脸上的汗毛,轻轻地扯起来。棉线在脸上来回地扯,反复多次,直到将汗毛扯尽。再用煮熟的鸡蛋白在扯过汗毛的脸上滚动按摩,起到滋润皮肤、防止感染的作用。
上述程序完成后,再梳顺头发,盘成发髻,黄毛丫头就变成了俊俏媳妇。
姑娘出嫁开脸的来历在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小故事。
相传很早以前,沔阳有户人家娶媳妇,女方家恰好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姐出嫁,妹妹送亲,姊妹俩平时穿戴一样,出嫁时,妹妹也和姐姐的穿着、打扮一样,连亲生母亲一时也难辨谁是姐姐、谁是妹妹。
到了男方家,姐姐下轿,妹妹陪伴身边,人们见两个姑娘一模一样,好奇地争相围观。人多拥挤,秩序大乱,牵亲婆错将妹妹当新娘牵走了。姐姐本该上前说明真相,但她羞予开口。妹妹拒绝不愿走,牵亲婆以为新娘害羞,故意作态,强行将她拉去与新郎拜了天地,又被送进了洞房。
未出嫁的姑娘是不能见夫婿的,新郎自然不认识新娘。当新郎走近正要与新娘亲近时,被新娘打了一耳光,新娘哭着说:“你真坏,娶我姐姐,为啥拉我拜天地、进洞房,我……我是你的姨妹呀!”
新郎听了大吃一惊,问明前因后果,方知乱中出错,误将姨妹当新娘。新郎送出姨妹,再去寻新娘,新娘早已气走,大喜日子不欢而散。
娶亲中阴差阳错,气坏了女方的父母,他们以为是男方乱点鸳鸯谱,故意戏弄人。一张状子告到州衙,要向男方讨回公道。州官听了原告申述、被告申辩,心里明白了,当堂判道:“男方娶亲,忙中出错,其过在女方。”女方不服,硬说男方是欺负人。州官说:“姑娘出嫁,既做了新娘,理应梳妆打扮,俗话说,女大十八变,上轿一大变,新娘上轿未变模样,还是与平常人一样,又用孪生妹妹送亲,男方误将妹妹当新娘,情有可原。本州做个和事佬,妹妹同新郎错拜天地,也是缘分,只好将错就错,成就好事。”女方父母虽不愿意,也无可奈何,全怪他们自己粗心大意,酿成不良后果。州官耽心以后再出差错,行榜规定:姑娘出嫁,要精心打扮,变个模样,要像新娘的样子,不能乱了礼仪。这个规定传到民间,老百姓哪能不照办。从那以后,姑娘出嫁要开脸、盘发、换新妆。日子久了,就成了婚嫁中的一大习俗,并沿袭至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