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史料记载,流传湖北的渔鼓即道情.相传宋代为伴奏道情而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唐代的道士传道、化募时所唱的歌曲.这种类型的曲种有沔阳、襄阳、随县义阳、大冶、兴国(今阳新)金海与龙港的温鼓,有宜城的兰花筒,宜都与枝江的楠管(源于沔阳渔鼓),恩施的竹琴等.这些渔鼓道情的音乐唱腔与风格特色不同,但均被认为系神话中的八仙所传,韩湘子所创.又传说韩湘子的家乡在保康县(另一说为河阳一-今河南孟县).然而,这类曲种影响最大者是约在1800
年以后的嘉庆年间,在沔阳形成的渔鼓。约在1840 年前后这一曲种。
渔鼓于清初传入湖北沔阳县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即最早称为“沔阳渔鼓”。沔阳渔鼓后在江汉平原个县市地方传唱,添加各地方特色艺术曲艺,成为完善的各地方渔鼓,现大致统一称“湖北渔鼓”。
因地势原因江汉平原,沔阳一带有“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之说。起初,被水荒穷人作为沿门乞讨卖唱来谋生和艺人演唱养家糊口的曲艺形式;之后,在茶馆坐唱或红白喜事赶场祝酒取彩。曲目均为庆贺祝词与断片唱本,以及为人处事的应酬语言“见子打子”的即兴唱词。如“来在府门外,先把四宾礼客拜……”、“唱了这一会,茶水无一杯,虽说东家柴和贵,可用罐子煨”等。充分的体现了江汉劳动人民聪明的智慧和才能。
嘉庆至道光年间,涌现出号称三根半筒子的知名艺人.其中张洪显、皮思金、皮思银为“三根筒子”
,刘泡技艺稍逊,为"半根筒子'。当时其曲目一般是短篇唱本与即兴之作,后由皮氏兄弟用渔鼓唱腔演唱皮影戏,博得观众的欢迎,进而影响到天门、潜江等地.由此方有连台长篇.其曲目取材于历史演义与传奇故事的居多,冤案故事占有很大的比例,群众称之谓"冤枉戏'.比较著名的曲目有《十三款》、《考棚案》等.其中《十三款》取材于光绪年间沔阳仙桃人柳炳元不畏强暴、拦船告状、为民伸冤的事迹.这一曲目后被改编成沔阳花鼓戏,成为保留剧目.
皮氏兄弟最先把渔鼓引进皮影戏中。以沔阳渔鼓调作为皮影戏唱腔,使渔鼓调广为流传,民间学习唱渔鼓的人也渐增多。涌现出:陈大焕、陈大海、杨雨子、李坤能、陈焕玉、龚培林、肖七、邓老幺等历代优秀渔鼓艺人。沔阳渔鼓艺人:周忠全、黄玉堂、李海林、李福林、荣廷清扎根在武汉,成为沔阳渔鼓(后湖北道情)的曲艺家。1840年后,沔阳渔鼓按地域形成流派,分为上、中、下三路,并成立分会,订立派程和房规。在沔阳境内三大门派所传弟子众多。至今已传徒有大几代。
上篇介绍渔鼓在沔阳得到了较好发展和传播。渔鼓分为三路,并成立了行会,订立派序和房规。现我们分别介绍各渔鼓艺人。
上路(也称为西路)渔鼓行会以陈国壮、伍明奎为会长,下分八大房,定立“道德通玄静,光绪忠流图,义马四金石,一言复本”共二十代派序。著名渔鼓艺人道别洋(1905—1985)沔阳毛嘴人,是西路渔鼓的第三代传人,即“通”字派艺人,其所传弟子有60多人。
下路(也称为东路)渔鼓行会以陈幺、龚本槐(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为会长下分六大房,订立“元天普议,文章华国”共8代派序。著名渔鼓艺人陈幺(1902—1962)沔阳长埫口人,以“文”字派大房老大;龚本槐(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1907—1993)沔阳长埫口人,以“文”字派四房老大,所传弟子50多人。
中路渔鼓艺人受东西两路渔鼓的熏陶,形成中路风格,出名艺人有:沔阳杨林尾的蔡海林、沔阳张沟的陈金观、沔阳郭河的曾凡炎、沔阳沔城的方成发等,所传弟子也很多。
沔阳的三路渔鼓已传了大几代,有门有派的就有400多人。还不计自学演唱渔鼓者。在其后,江汉平原荆楚大地各地方渔鼓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如“天门渔鼓”等。所以我们“湖北道情”“湖北渔鼓”的艺人队伍比较庞大,实力还是较强的。行成了独立的一个特色剧种,受全省人民的欢迎和传唱。不愧为全省的四大剧种之一。
沔阳渔鼓的表演形式:演唱者手抱渔鼓筒、持云板,右手用食、中、无名指三指拍击渔鼓进行演唱。敲渔鼓方法有“滚指”(分单滚和双滚)、“撞指”、“弹指”三种。通过敲击出轻重缓急的变化,使渔鼓音律节奏也有快慢高低,从而恰当的喜怒哀乐优思惊的唱词内容与演唱情绪。
湖北渔鼓是以沔阳地方方言的唱词为主,通俗易懂。所唱内容多以民间故事、传说、神话、案件为主。唱词也以沔阳口音为基本调来演唱,一人唱,众人帮腔,高昂优美,气势雄浑。渔鼓的唱词一般是四句一段,以“五五七五”的句试组成为主,每段一韵,声韵合辙和谐;必要是也有七局、十句,还有时夹入三、四字垛句。
沔阳渔鼓唱腔高亢、粗犷,乡土气息十分浓烈,地方色彩极为鲜明。经历了几代艺人的加工、整理,沔阳渔鼓大致分为平腔、悲腔、鱼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大音乐唱腔。后经过渔鼓名师龚本槐(国家曲协会员)发展和创造,又多了新平腔、女平腔、凤尾腔、数板、联板等20几种曲牌。
沔阳渔鼓在建国以后得到了广泛的传唱。并受到了专家学者的指导,增加可管弦乐伴奏,被作为文艺宣传和演出形式。演唱是由单口唱发展为对口唱、群口唱、插入说白、对话,加上表演动作。不仅以优美动听、脍炙人口,而且舞台形象十分生动,进一步丰富了沔阳渔鼓的表演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群众喜闻乐见。著名曲艺家夏祖勤等演唱沔阳渔鼓的后起之秀在民间大批涌现。
1958年,中国曲协会员龚本槐被省民间歌舞团聘请教唱沔阳渔鼓,省曲协邀请他演唱鱼鼓腔,并在参加全国曲艺会演之后把沔阳渔鼓定名为“湖北渔鼓”和“湖北道情”,成为全省四大曲种之一。从此。渔鼓道情在全省各地普遍传唱,成为全省人民爱听爱唱的曲艺形式。
(来源:萧国春《沔阳民间文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