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汉丝弦

(2011-03-24 22:25:52)
标签:

江汉丝弦

湖北仙桃

文化

分类: 沔阳文艺
     江汉丝弦是江汉平原的一个民间丝弦乐种,流行于沔阳(今仙桃)、天门等地,是在沔阳民歌阳小曲沔阳花鼓戏音乐的孕育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与江汉平原息息相关,江汉平原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又是楚先民生息繁衍之处和楚文化的发祥地。楚之立国与江汉‘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囱关系密切。迄今约有近百年的历史。2009年入选仙桃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传。
       湖北民间器乐品种繁多,风格各异,江汉丝弦就是在当地的民间音乐中孕育而生的一个器乐品种。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楚文化环境和背景,在音乐中蕴含了浓郁的楚地风味,呈现出淳朴随意的特点。   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河网交织,湖泊密布,堤垸纵横,确是一派湖区水乡之色。这里是楚文化的源头,也是音乐的摇篮,丝弦乐演奏活动在这里十分兴盛。   追溯至先秦时期,《楚辞》中就有"芋瑟狂会,摸鸣鼓些"的句子。《墨子三辩》中也有"士大夫倦与听治,息于芋瑟之乐的说法。这些记载说明琴瑟这类弦乐器的使用在当时的楚地是很普遍的。   另外"钟仪操琴为'南音"',"伯牙鼓琴"等典故,正也说明楚人是以善操琴而着称的.之后,汉唐时期以楚声为主的琴曲出现以及琵琶的大量普及,在荆楚腹地也是十分有影响的,而今此地以拉弦乐器为主的丝弦乐,更可说是历史上楚地民间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远在先秦时期,楚先民就辛勤耕耘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孕育了多姿的楚文化.并不断从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中吸取和接纳营养.江汉丝弦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和繁荣起来的.   然而,以前这块富饶的土壤也有"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之时,穷苦百姓只好背起三棒鼓,敲碟伴唱,浪迹他乡,卖艺谋生。   在这逃荒飘流之旅中,许多盲艺人(俗称算命瞎子先生),手拉胡琴,走街串巷,不由使人想起阿炳的《二泉映月》中"听琴声悠悠,清风吹袖独上小桥头"的凄凉与惆苦,这些盲艺人(也自然而然成为江汉丝弦的主要演奏群体。   早些时候,盲艺人自拉自唱,乐器处于伴奏地位,它常以所唱乐曲为基础,进行旋律性伴奏.随着这一演奏活动的流传与音乐积累,这种又唱又奏的音乐最终独立而出,成为一个器乐品种——江汉丝弦.
      二胡、四胡、京胡是江汉丝弦的主要乐器.
     江汉丝弦以弓弦乐器为主,多是传统的器乐独奏演艺活动,少有打击乐器的参与,其乐曲旋律的进行,曲体的变化以及演奏手法等都有着鲜明的特征。   多变的旋律进行主旋律的进行.往往与语言的腔调,声音的高低,语势的轻重缓急及声调的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千里江汉平原北来汉水与南来长江在此汇集.  江汉丝弦的音乐与沔阳当地民歌、说唱、戏曲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包括有不少民间器乐曲牌。特殊的历史传承与地理位置,形成了江汉丝弦淳朴随意的音乐特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沔阳糖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