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沔阳糖塑又称糖人模,是以食用糖为原料来塑造形象的民间食品工艺,通常供小孩玩赏、食用。原料主要有饴糖和蔗糖,饴糖也叫麦芽糖,或是糯米糖,古称食长、食皇、饴,由糯米和大麦的麦芽熬制而成。具体方法是一百斤糯米加三斤麦芽,也有十斤糯米加一斤麦芽的。先将糯米蒸熟,加麦芽搅拌均匀,发酵一夜后,取出沥水,压出糖液。再放入锅内煎熬。煎熬的时间很长,通常要从早熬到晚。待糖液中的水分慢慢蒸发,变成粘稠的糖稀即可。
这种沿至今日的饴糖加工法,三千年前业已产生。《诗经》、《尚书》里都出现过"饴"字。楚辞《招魂》里讲"食巨敉蜜饵,有食长食皇些","食长食皇"就是后世的饴糖,又称(xing),由蘖曲熬米为之。"蘖曲"为稻麦之芽。对此,汉时也多有解释:",谓之糖"(杨雄《方言》)、",洋也,煮米消烂洋洋然也,饴弱于,形怡怡然也"(刘熙《释名》)、"饴,米蘖煎"(许慎《说文》)。可知,"饴"是用米、麦芽煎炼调化而成,古老的熬糖技术与现代一脉相承。
糖塑的制作技巧以"吹"、"扯"为要。

"吹"是沔阳糖塑最基本的技巧。俗语说:"糖人师傅的本事──吹出来的!"学徒学艺,先学的就是"吹泡子"。糖塑师傅把吹的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根据吹塑材料和对象分别运气,吹出葫芦、金瓜,皮薄中空;龙身、凤体,丰满光润。有时连吹带拉,用一个糖泡做成枝桠纵横的枯树,用一个糖泡吹成老鼠拖菱角;在已变冷的泡上粘个热泡,还可吹出更复杂的造型。扯,也是糖塑艺人必须掌握的技巧之一。黄褐色的饴糖在艺人手中越扯越活,做起来十分顺手;本色的糖稀,越扯颜色越淡,可变成淡黄色或乳白色,有如玉雕制品;加了食用色素的糖稀,则越扯越"出色"。
此外,搓、拉、捏和压、挑、剪也是常用的技巧。糖塑有红、绿、黑、黄四种颜色,经艺人妙手搭配、归纳、穿插下,使糖塑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沔阳糖塑的题材多为常见的飞禽走兽、神话传说中的人与动物,滑稽活泼、俏皮有趣、寓意深刻。
沔阳糖塑的主要特点为:
1.题材广泛、寓意吉祥。
沔阳糖塑的题材多为常见的飞禽走兽、龙凤龟邸⑾肪缛宋铮?纫岳鲜笪?唷S?quot;老鼠爬红烛"、"老鼠爬香炉"、"老鼠爬灯台"、"老鼠吃菱角"、"老鼠钻夜壶"、"老鼠拖葫芦"等。现实生活中的老鼠是讨厌的,但糖塑艺人做成的老鼠,滑稽活泼、俏皮有趣,能引起人们美好的联想。如"老鼠爬红烛"中,以"烛"谐"祝","红烛"寓意"红运","红运高照"之意;"老鼠拖葫芦"大头在后,寓意"前程远大"。老鼠在中国民间传统中,还是多子多福的象征,故格外惹人喜爱。
2.造型灵活、夸张传神。
糖塑艺人多不识字,习艺全靠师傅口传心授,然后在实践中去意会。经过长期的摸索、体会、发挥、创造,才能做到随心所欲,得心应手地即兴创造。正所谓"糖塑无样,边做变相;又做又创,才出新样"。如老艺人们做的狮子,威武诙谐,生气勃勃。老师傅说,做狮子昂首、婵腰(腰向下弯曲)、翘屁股,这才劲拽(劲拽,方言,有劲有力之意)。

3.色分四种,变化无穷。
糖塑只有红、绿、黑、黄四种颜色,但在艺人的妙手搭配、归纳、穿插下,这四种单纯的颜色同样可以创造出醒目、和谐、千变万化的色彩效果。如用红、绿、黄三色点缀在狮子漆黑的身躯上,显得色彩特别响亮;用两三种颜色的糖稀扭合在一起,产生的肌理效果自然逼真。

糖塑"三怕"(取自当地蛇、蜈蚣、癞蛤蟆三者相克相生的传说)中的蜈蚣黑背、红夹、黄足,惟妙惟肖;蛇身腹背颜色的变化、弯曲的动势、翘起的头部与吐出的信子,简直可以乱真,致使胆小的人不敢用手去碰。
用梳齿压印后拉成多彩的肌理纹饰,是糖塑所独有的。这种多彩的肌理纹与吹成糖泡的光润度形成鲜明对比,使作品显得丰富、耐看。
4.装饰点缀、恰倒好处。
用梳齿压出铠甲,用红塘稀拉成红丝做帽蓬花,用黑糖稀拉成的胡须、马尾,用竹签画出的眉眼和挑出的鼻孔等,均恰倒好处地表现物象形体与纹样,妙不可言。
在狮子的尾巴、凤凰的翅膀、龙口中的火珠,甚至穆桂英头上的雏尾处装上小弹簧,静止的糖塑就活了起来。

沔阳糖塑起源于仙桃胡场黄兴场及周边地区,位于地势低洼的汉江南岸江滩上,旧社会沔阳“十年九水”,穷人纷纭外出逃水荒,甚至远到湖南、江西、河南等省卖艺谋生。遵照“荒年饿不死技术人”的古训,在外学习各种艺业养家生活。此中黄兴场刘年香的先人约于清朝中后期在外地拜师学会糖塑技术,历代独家单传技术,秘不过传。糖塑艺人身背一口精心设计、多功能的木箱,箱盖上绘有供人转彩的圆盘,周边绘满有趣的人兽花鸟图案。圆心设一指针,供人车旋,旋到何物,糖塑艺人就现作何物。故而做糖人模也称作"车糖人模"。
糖塑所用的工具有剪刀、木梳、小篾刀以及化糖保温工具──分成四格的长方形铁盒,里面装着四种不同颜色的饴糖,下面用锯末燃烧加温。其他辅助材料还有:食用色素、石膏粉(防粘用)、竹片(糖塑的骨架)、小弹簧(制活动部件用)、棉花(白色及染成黑、红等色的,做人物的胡须)、墨汁(点眼珠、画眉用)等。
民国初年,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刘年香才开始在村表里致使县表里广收徒弟,毫无生存地教授本事,徒子徒孙代代相传,到上世纪40年月,黄兴场做糖塑技术达百多号人,每到农闲、春节,糖塑艺人奔赴省表里各地做“糖人模”谋生。由于日本侵略军曾以黄兴场为据点在江滩乱挖战壕,给汉江大堤留下隐患,以致1952年大洪水到来时江堤溃口,黄兴场老街全部冲毁。洪水退后,当局领导人民堵口复堤,在堤内建起一条新街名“黄新场”。其时以这里为圆心,糖塑技术向四周村镇及一江之隔的天门、
汉川等地传播,范畴逐步扩大,艺人越来越多。
糖塑的“祖师爷”是明朝开国天子朱元璋的智囊刘伯温。有两个分歧的传说故事:
一是“刘智囊智破毒蜂阵”。朱元璋在平定大东北战役中,当地武装放出毒蜂螫伤打头阵的将士,久攻不下。刘伯温放肆蜂类喜食甜味的特性,熬制麦芽糖,用糖稀涂抹在穿着军衣的草人上,全副武装的战士举着草人冲锋在前,毒蜂闻到糖味粘下去吸吮,哪还顾得上螫人?究竟马到顺利。为庆祝成功,做“糖人”犒赏全军。
二是“朱元璋火烧功臣楼”。明朝初期,朱洪武担心功臣篡位,子孙皇位不保,营建功臣楼,假意在楼上大宴功臣,公然派人纵火熄灭功臣楼。只有刘伯温看破朱元璋的毒计,伺机扮装逃脱,买下卖糖人的担子,在阔别京城的地方,穿街走乡以做卖“糖人模”为生,这才有了糖塑这一行技术。两个版本,一个论断:刘伯温首创“糖人模”。至今糖塑艺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团聚参拜“刘祖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