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

(2011-06-16 09:29:05)
标签:

杂谈

机器人。

  (1)它正干什么呀?——它正热情地拥抱着小朋友。

  (2)有礼貌的机器人!——它正象人类问好。

  (3)这个机器人在干什么呀?——跳舞的机器人!

  (4)会游泳的机器人。

  (5)这是全世界最小的机器人——它的名字叫爱普生先生,它的个头只有我们的大拇指这么大。

  (6)会说话的机器人!

  (7)这个机器人在干什么呀?——拉车。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机器人:

  (1)这是我国第一个能够象人一样行走的机器人。

  (2)这个机器人行状象什么?——保龄球。它会回答人类的问题。

  (3)去年,中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诞生了。它的名字叫“先行者”,它不仅会走路,说话,还会摇摇摆摆地跳舞。不过,“先行者”比起刚才看的日本的“跳舞机器人”,技术上还落后许多,动作也不够灵活。所以,我们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将来才能发明出全世界最棒的机器人!

  3.范图分析:(图1)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幅画画了些什么呀?——再来看看,这幅画的构图饱满不饱满呀?——很饱满!

  4.提问: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场《机器人表演赛》!

  按[3][4][5][2]。这幅《机器人表演赛》画得好不好?——好!

  ——好吗?——缺少背景!

  师:——增添几个机器人,添上背景。

  师按热键,一一添上。(定格)这下《机器人表演赛》可热闹拉,画面精彩多了!

  5.(图2)这些机器人在干什么?——植树!这幅画告诉我们什么?——要保护大自然!

  6.分礼物:

  今天,四个组的小朋友回答问题都很踊跃,表现得很好。现在,老师来扮演圣诞老爷爷,给你们每组一件礼物,请小组长上来领。——想不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呀?——想!我们一起把手伸进去,看看能摸到什么宝贝?这是什么形状呀?——圆形,方形,三角形……原来这些是基本形!这些基本形跟机器人有什么关系呢?这幅画里有没有基本形?——有!哪些是基本形?机器人的头,身体由方形组成……在这些大的基本形里还有……

  师:原来,机器人大都是由一些基本形构成。许多机器人身上还有天线,显示屏,按钮等等。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百宝箱里还有什么宝贝?原来是四个机器人的头盔,可是它们光秃秃的,真难看!这是因为缺少了——什么?(眼,耳,鼻!)我请各位“小小科学家”一起动手!把它少掉的零件给它安上去。安装的时候只要把背后这层白色的胶纸撕掉就可以粘上去了!哪一组最快,又能加一个机器人!

  做好后,每组选举一位小朋友戴上机器人头盔来跳舞。

  第一个头套快完成时播放音乐(小声)

  (拍手)座位上的小朋友想跳的也可以站起来跳!(跳舞1分钟,跳完后鼓掌。他们跳得精彩不精彩呀!每组加一个机器人!)

  7.作画步骤:

  那机器人该怎么画呢?现在老师示范一幅《机器人》。

  (1)想(首先,我要动脑筋想:我要画一个怎样的机器人?——我要画一个本领高强,神气的机器人。并且它是我自己动脑筋发明出来的,和别人的都不一样。)

  (2)画机器人(直接用黑色水彩笔钩边,先画大体基本形,后画细节。)

  (3)添背景(这个机器人在哪做菜?——厨房。所以我们还要添画出机器人所处的环境。)

  (4)上色(最后涂上鲜艳的颜色,一幅《厨师机器人》就画好了。

  8.欣赏儿童画: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小朋友画的——“机器人”。看的时候可以互相讨论:这幅画里的机器人长什么模样?它有什么本领?(请两位小朋友评点最喜欢的画。)

  9.欣赏了这么多小朋友画的《机器人》,每幅画都与众不同,有自己的想法。在座的各位“小科学家”你想发明怎样的机器人呢?……说得非常好!

  10.学生作画

  现在老师要考验一下小组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每组自己选举两个小朋友。一二两组共同来画这幅画,三四两组来画那幅画。其它的小朋友拿起笔,把你刚才想象的机器人画下来,老师看谁设计的机器人最神气,本领最大!

  (学生作画,教师巡回辅导。)

  第二课时

  一、学生继续完成作业

  二.讲评,小结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表扬有创造性的学生。

  这些小朋友画的《机器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现在大家想不想看后面那两幅画?——想!那你们先闭上眼睛!不准偷看!——好了,现在可以睁开了。这是一二两组的合作成果。(对四个)谁来向大家介绍这幅画?(2幅)我们再来看看三四两组的画——你们四个选谁来说?

  最后教师总结:“今天,小朋友们画的机器人真是酷毕了。希望大家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长大后发明出真正的机器人!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札记:在动手制作机器人时,有个孩子突发奇想,用牛奶箱子的把作了机器人的眼睛,其怪异的样子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但仔细看看还真传神。我就此鼓励孩子们多发现身边材料的美,并将其运用到最合适的地方,创造出最佳的组合。

  

第九课捏泥巴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培养想象、造型、创造和合作能力。

  2.在欢乐的气氛中体会美术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简单的陶艺制作方法,体验你的特性

  2.以生活为源泉进行创作,小工具的使用。

  教具:

  教师:陶泥、简单工具、课件

  学生:水彩笔,油画棒,陶泥。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纪律,检查用具。

  二、导入:

  三、新授:

  1、导入:

  欣赏原始时代的陶艺作品。

  1这些器物的造型让你想到了什么?

  2你知道他们使用什么做的吗?

  3哪个造型让你觉得非常有趣?

  4古代的先人们用什么方法制造的?

  2、新授:

  教师讲授示捏你泥方法。

  揉、捏、搓、按、擀……

  3、探究:

  利用自己带来的工具,看看你有什么创新的使用方法。

  4、欣赏书上作品

  你喜欢哪一个?

  他给你什么启迪?

  如果让你做,你打算做个什么?小组讨论

  尝试用这些方捏成高矮胖瘦不同的形体.

  学生实践,发言调动学习积极性

  四、学生作业。

  小结

  a)作业展评:展示自己的作品,给同学讲讲你的创作思路。

  b)课后延伸:除了泥巴,你还能用什么材料制作雕塑作品呢。谈话

  互相评价:

  造型非常有趣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札记:

  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个陶艺的网站,从陶艺的起源到发展到种类到陶艺作品欣赏,内容都很丰富。在欣赏陶艺时运用这个网络资源,请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效果真是不错。

童年

  教学目标:

  1、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2、会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会描述不同时期童年生活的情况,学会通过观察童年题材的艺术作品,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孩子的童年都有各自特点。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感悟不同历史时期童年生活的差异性;

  2、认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带给人的不同美感;

  3、描述童年生活内容及自己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不同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对艺术作品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与童年生活相关的照片或有纪念意义的物品

  教学过程:

  1、导人

  1)(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上一节美术欣赏课,所要欣赏到的艺术品的题材,就是在座的每一位都曾经拥有过,同时也是同学们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播放课件教师本人儿时照片)照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什么场面呢?(学生观看照)

  片并回答:运动会上同学们短跑冲刺的瞬间。

  2)师:你觉得照片中最吸引你的是哪位同学?我想现场采访一下在座的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同学的话,在你百米冲刺即将撞线的那个瞬间,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描述自己的心情。)

  3)师:告诉你们吧,照片中这位小同学其实就是童年时代的我。看这冲刺的姿势.是不是有点奥运冠军刘翔夺冠时的风采呢?这张照片我已经珍藏了近二十年了,尽管上面的图像已经渐渐褪色模糊了。可这段儿时的美好记忆却永远清晰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4)引导学生分析现在的童年生活。(请一两名学生将将自己美好的童年故事.)

  5)师小结:看得出,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珍藏着许多童年的美好往事。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艺术家们的内心世界,去看一看他们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课件同时出示四幅名作)

  2、新授

  1)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欣赏到的四幅从古至今、风格各异,但又都是表现童年题材的艺术作品。看一看,你最喜欢哪一幅呢?(学生观察并思考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是哪一幅。)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喜欢的作品,选择相对应的小组重新坐好。(学生进行重新分组: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

  3)引导各组学生为本组评选出组长。(四个小组组员自由选择本组组长。)

  4)出示四张自学提示卡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式学习.

  (组长拿到自学提示卡,把问题读给组员,再由组员热心、认真讨论问题,并齐心协力共同解决问题。)

  5)共同欣赏分析:

  (1)《端阳婴戏图》苏焯(宋)(重点分析画法及其内容)

  解决问题:(由教师读题,组员答题,其他小组补充。)

  这幅画是用哪种绘画方法表现的?描绘的是哪个时期的人物?画中描绘的是哪个节日?他们在做什么?你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再现画中的情景吗?(学生表演)

  (2)《翻身奴隶的儿女》于月川(重点分析构图)

  (教师简介画家生平。)

  解决问题:(由组长读题,组员答题,其他小组补充:)

  画面中的人物是哪个民族的?她们在做什么?这幅画所描绘的内容发生在什么年代?(找一位同学演唱歌曲《北京的金山上》。)你了解奴隶的生活吗?(播放西藏奴隶苦难生活图片。)画面构图的形状像哪个英文字母呢?画面背景的大面积留白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比(1)、(2)异同点。

  一幅为国画工笔重彩,用笔细腻。一幅为国画小写意,用笔洒脱。二者都具有“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中国画特点。

  (3)《战斗中成长》秦大虎、张定钊(重点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

  解决问题:(小组成员以抢答形式回答问题,其他小组补充。)

  这幅画的表现方法有何特点?画中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面?看到这幅画你联想到了哪部影片?(展示《小兵张嘎》《闪闪红星》海报。)小战士和你们的童年有什么不同?

  (4)《冬天的阳光》王今栋(重点分析艺术表现形式)

  解决问题:(学生自设问题,共同解决。)

  从这幅作品中,你看懂了什么?你还想了解关于这幅作品的哪些知识?

  3、总结

  (1)、学生总结

  出示学生集体合影,背景音乐为歌曲《童年》。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童年有了哪些新的理解o

  (2)教师总结

  ①师:可以说,这些艺术作品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家的情感,体会到了艺术的形式美,它更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历史的画卷,使我们对不同年代的美好童年有了不一样的理解。课后,你还可以问一问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愿意和你一起去回顾自己童年时代的美好往事。

  童年永远是人们热衷的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在每个不同的年龄段体味到人生不同的快乐。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童年的那段时光留给我们的往往是最纯粹、最难忘,同时也是最美好的记忆。

  ②出示与童年相关的网址,(学生齐读网站名称。)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去学习、发现。

  课后作业:

  与自己的家人交流童年的往事与感受,并创作一幅童年题材的绘画作品。板书设计:童年

  札记:今天上课时我用电视上热播的“巴拉巴拉”的系列广告“童年不同样”为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有趣的事”、“尴尬的事”、“耐人寻味的事”、“有纪念意义的事”等等,分类分析该选择什么场景,怎样进行表现,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怪兽

  教学目的:1.培养想像力和形象创造力。2.训练学生的概括、想像、夸张和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形象的设计能力。

  教具学具:图片、实物投影仪、水彩笔。

  课时设置:1课时

  教学理念:启发学生思维空间,大胆想象晕运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完成本课的形象设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品准备情况。

  二、导入

  1、引导讨论,创造讨论气氛。

  ①、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

  (如小猫、小狗、小兔、老虎……)

  ②、说说没见过的动物。

  (如龙、恐龙、太空怪兽……)

  ③、再说说这些动物有什么特征。

  (它们身体庞大、样子凶猛……)

  2、小结,揭示课题。

  这些怪兽都是人们想像出来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创造新的怪兽形象。

  三、新授

  1、实物投影仪出示龙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①、这个怪兽叫什么?

  ②、它是由谁创造出来的?

  龙是我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所以中国人也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

  2、想一想,龙本来不存在,劳动人民是怎样创造出它的样子来的?

  (把许多动物身上的特点集合在一起。)

  3、找一找,龙身上有哪些动物的特点?

  讨论后得出结论:(结合图片进行对比)

  龙的角是鹿的角;

  龙的嘴巴是鳄鱼的嘴巴;

  龙的身体是蛇的身体;

  龙的爪子是老鹰的爪子;

  龙的鳞片是鱼的鳞片。

  4、想一想,龙生活在什么地方?

  这些动物有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所以龙也会在水里游,也会在地上跑,它还会在天上腾云驾雾呢!

  四、学生作业

  原来怪兽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这是多么奇特的想像啊!如果让你来创造一个怪兽形象,能不能让大家更惊奇?好好想一想,大胆试试看。

  五、教师辅导

  1、鼓励学生大胆想像,不受真实物象局限。

  2、创造出来的怪兽形态要完整,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

  六、课内小结

  学生作业点评。(结合学生自己讲述的创造意图进行评析,以表扬、鼓励为主。)

  札记:今天我重点引导了学生来分析“怪兽”到底怪在哪里,再对比现实生活中的猛兽引导学生发现:“怪兽”只不过是将现实生活中的猛兽的特征加以打散、重组而已,依据此原理,我们也可以自己创造“怪兽”。这样一分析,孩子们就放心大胆的自己来制造“怪兽”了。

第12课《连环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创作连环画作品,了解连环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连环画创作的能力、语言表达及综合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中,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连环画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

  难点:故事中主要情节的画面表现及形象的连续性。

  三教学准备

  课件、连环画资料、美术纸、水彩笔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连环画吗?

  你了解连环画的一些什么知识呢?

  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进入连环画的世界。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探究式学习

  1.根据每四人小组提供的连环画资料,小组合作研究:

  (1).连环画和以前学过的画有什么不同?

  (2),连环画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2、反馈交流:

  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研究情况。

  3、师生共同总结:

  连环画的特点:故事性强,图文并茂,画面内容和形象具有连续性,色彩丰富等。

  连环画的组成:封面设计,图画,文字

  4、对于封面设计,文字你觉得应该应注意些什么呢?

  封面设计:有题目,主要形象,作者名字,色彩漂亮等。

  文字:简洁

  (设计意图:提供资料,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

  从中了解连环画的特点和组成)

  5、欣赏课件,引导分析

  (1),课件演示教材中连环画的内容。

  (2),你能根据作品讲讲画的是什么故事吗?

  (3),小组研究:作品如何在不同的画面里表现同一个形象的不同动态。

  (4),组际间的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师生共同分析解决构思,形象,构图问题)

  (三),动手实践,创作连环画

  小组进行分工合作,自编或已准备好的小故事画成连环画

  (设计意图: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共同构思分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连环画的创作能力)

  (四),展示评价

  学生组际间相互介绍自己组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的能力和欣赏他人的意识)

  (五),课后拓展

  课后将这些作品在年级里搞一个巡回连环画小展览,相互学习

  札记:

  在布置作业前我又强调了一遍:连环画不是流水账,一定要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情景来表现,每一情节也要有重点地来画,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

  

13、对印版画

  教学内容:

  1、初步了解对印版画的简单印制技巧。

  2、学习对印版画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目标: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小组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锻炼,激发学生不断追求创新的创造意识,注意培养学生感受、分析、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对印版画是造型表现的一种表达方式,学习简单的对印技巧并创造性地表达。

  教学难点:

  如何巧妙地将印好的画面进行新的创意。

  学习材料:

  课件水粉颜料(或广告色)、印制纸张、调色盘、毛笔或水粉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游戏导入:

  小游戏“找不同”

  这是两幅极为相似的画面,你能在1分钟内找出它们哪里不同吗

  2、欣赏分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和刚才的游戏有点像。

  引导学生欣赏书中的学生作品。

  小组研究:

  ⑴这些画面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⑵仔细观察步骤图,讨论一下:这些有趣的画面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⑶是先画的相同的部分,还是先画的不同的部分?

  ⑷这样“大同”而“小异”的画面与完全相同的两幅画面相比,好在哪里?

  3、动手实践

  通过分析和示范,解决印制中的重难点。

  先发给学生一张小纸进行试验。

  谈一谈:

  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4、自主创作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并进行巡视辅导。

  5、积极评价

  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分小组或全班欣赏作品

  6、欣赏延展

  欣赏:

  还有哪些通过对印进行创作的方式?

  课件赏析:利用玻璃对印的作品

  第二课时

  1、回忆

  想一想,还记得你曾经学过什么印制的方法吗?

  谁来说说它是怎么印的?

  学生回忆:

  二年级时曾经学过《我们身边的痕迹》、《拓印树叶》。

  2、试验引导小组探究。

  小组分析对印作品:

  谁能发现画面中的秘密?

  谁能总结出不同的对印方法?

  方法一:两张纸的对印。

  方法二:单纸对折的对印。

  3、欣赏

  引导学生分析书中画面。

  谈一谈:

  你想对印什么题材。

  4、创作

  提出作业要求:

  利用两张纸对印或一张纸对折后再对印的方法,印制一幅情趣盎然的画面。

  学生制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