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3)
(2011-03-07 14:50:44)
标签:
杂谈 |
二人一问一答的情景吗?
5.复听第一、二段后,师生交流听后感。
6.复听全曲并小结。
聆听《牧歌》 教学基本要求
1.先介绍乐曲是由同名民歌为素材创作的小提琴曲。
2.熟悉内蒙古民歌《牧歌》的曲调。有条件可播放该歌曲的录音,让学生跟着哼唱,教材中的图形谱就是这一曲调绘制而成的,所以,可以看着图形谱唱曲调。
3.初听乐曲。设问:民歌《牧歌》的曲调在乐曲中出现几次。
4.复听乐曲。设问:每遍的主题曲调出现时它的声区变化顺序是怎样的?各遍表达了怎样的情景,你能想像出什么样的场景?
5.与《小放牛》对比欣赏,说说你的感受。提示:从题材、形式、风格等进行对比。
听辩“
”的练习
1.听辨目的是从听觉上巩固学到的“ ”三音的音高并唱准。
2.这两条曲调可以一条一条进行,听辨操作要求:当你听到弹奏的是上面一个音时请站起来,听到弹奏是下面一个音时坐着不动。
3.听辨完成后,跟琴唱一唱。
4.上、下两个音分两次跟琴唱一唱,以体验两个音的高低。
表演《放牛山歌》
教学基本要求
1.民歌与地方的语言连在一起,像《放牛山歌》中的“啥”、“哟喂”等都是四川的方言语调的语助词,所以教师的范唱以及在教唱中都要注意地方语言的语调与语气,这样才能唱出其独特的韵味。
2.要以自己参加劳动而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来演唱曲调和歌词。
3.指导学生用高亢、嘹亮的歌声唱出山歌风格的民歌。
4.第17-20小节: 一句,要求学生读谱视唱。其余曲调通过听唱、跟唱学会。
编创与活动:曲调问答
1.课本上三对问答说明:第一对是示范问答;第二对有问句,创作一答句;第三对问句与答句均要进行创作。
2.这一活动要求是即兴创作,把已学到的知识:六个唱名、三种节奏组合起来进行口头即兴创作。
3.活动方式:先可以教师作问句,学生作答句;后可有学生之间相互问答。在活动中多鼓励学生的创作和参与,不求创作规范化。
音乐知识:la do re及八分音符时值
1.在复习巩固 mi、sol、la
的基础上,从柯尔文的手势图中了解“ ”的音高位置。
2.用手势唱准“
”各音的音高。从有规律的上行、下行到任意的手势位置唱;由教师带领唱到由学生自己带领唱。
3.设计游戏唱好这六个音,复习巩固。
4.在复习四分音符、二分音符时值的基础上学习八分音符时值——“
”。
5.音高与节奏综合训练——即兴自编两小节曲调。
表演《小牧笛》 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的重点是要求学生唱出牧童在放牧劳动时的欢快情绪与民歌风格。而不要纠缠在十六分音符节奏与变拍子上(这些知识将在四、五年级学习),不然将是本末倒置。
2.曲调的学唱主要通过跟唱乐句进行。并以字母谱或图形谱辅之,这样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进行识谱练习,学唱曲调。提出竞争要求:看谁听唱得准,记得快?对最先唱会的学生给予表扬。
3.在曲调流畅地唱好的基础上,歌词的会唱也迎刃而解,但注意语句的完整,安排好换气的气口,如最后两个
“飘飘落”中间可以换气呼吸。
4.根据歌词内容,启发学生自己创造设计表演唱,由他(她)自己找伙伴去商量研究。在形式上也可让学生去处理。如前四句能否有两个学生领唱?一个扮哥哥,一个扮弟弟,最后两句由两个人齐唱等等。
教 学 建 议
本课拟用二至三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听《小放牛》,唱《放牛山歌》,学习“ ”及“
”。
第二课时:听《牧歌》,唱《小牧笛》。
教 材 分 析
1.民间乐曲《小放牛》
此曲原为民间歌舞《小放牛》中的一段载歌载舞的男女对唱,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牧童故意考问她时的风趣情景。旋律质朴流畅,活泼轻快。这首歌曲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乐曲就是以这首民歌旋律为基本素材改编而成的。在一段活泼欢快的引子之后,民歌旋律作各种变化与发展,在不同的速度中多次出现。形成三个段落。
第一个段落为中庸稍慢的速度,主题旋律完整地由唢呐吹奏出来:
|
这个旋律接着重复了两次,只是开始的乐句变化为:
音区和音色也作了改变,好似村姑与牧童这两个角色出现在听众面前。
第二个段落速度加快,仍采用完整的主题旋律。唢呐以不同的音色模仿两个角色的腔调,表现了他们一问一答的情景。
第三个段落速度更快,并把主题旋律加以展开,节奏收紧,句幅缩短,仿佛两人的问答越来越快,气氛也更为热烈。
|
最后速度放慢,唢呐与乐队齐奏,表示对话结束,皆大欢喜。
2.小提琴曲《牧歌》
乐曲是根据内蒙古昭乌达盟同名民歌歌词:“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撤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所提示的意境,以名歌旋律为素材而创作的小提琴曲。
乐曲由钢琴奏出平静舒缓的伴奏音型,引出悠长优美的第一部分音乐主题,这是典型的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音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使人沉醉在蓝天、白云、羊群、笛声交融而成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接着主题旋律在高音区重复一次,给人以草原宽广无垠、蓝天深邃清澈的感觉。
第二部分是前一主题的发展,调性由G大调转为C大调,速度加快,节奏活跃,既描绘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图景,也倾吐出对草原乡土无限热爱的深情。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尾声余音袅袅,抒发了对美丽草原的不胜依恋。
下例是民歌《牧歌》的曲调:
|
3.歌曲《放牛山歌》
是一首以农村题材为内容的四川民歌。2/4拍,五声徵调式。音乐素材简练、朴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曲调欢乐、活泼,表现了农村的牧童娃娃愉快劳动生活的欢乐情绪。歌曲为六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全曲用“
”三个音为轴心,贯穿全曲,使其具有山歌高亢的特点。第一、二乐句的第2小节与第4小节分别采用了上移一度和同度进行的手法。衬词“哟喂”及“啥”字地方方言语助词的运用,使歌曲增强了浓郁的地方民歌风格,从而形成了一领众和的对唱效果。第三乐句“
”切分节奏的出现,使牧童在欢乐放牧时的心情得到了欢畅的抒发。第五乐句宽松舒展的旋律唱出了“哥儿啰喂”犹如牧童在山坡上向远处呼唤的生动情景,热情而又奔放,歌声悠扬。最后一个乐句采用了与第四乐句同头换尾的手法,再现了牧童们放牧时欢乐的情景和抒发了劳动的喜悦之情。
4.歌曲《小牧笛》
这是一首以民歌音调为素材的创作歌曲,商调式,歌曲的结束音使用了下滑音,使歌曲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歌词以朴素的语言、简练的手法,融咏物、写景、抒情于一体,生动地展现出一幅农村风情画,表现了纯朴真挚的感情。
歌曲为一段体结构,包含三个乐句。第一乐句第1-4小节的前两小节,是2/4拍,后两小节变为3/4拍;这一节拍延伸到第二乐句的第5-8小节及第三乐句的前两小节。第三乐句较长,包含了7小节,是一个扩充的乐句。节拍、节奏和句幅的变化使歌曲充满生气,洋溢着喜悦、真切的感情。
歌唱时,要求吐字咬字清晰,口形自然,声音明亮,不要过分强调发声的方法,以体现民歌的风格特点。由于歌中运用了变拍子,唱时应注意不同节拍中的重音位置。歌曲旋律中多上、下行的四度音程跳进,如re-sol,la-re,这是本歌曲在旋法上的特点,也是使歌曲具有民歌风的重要因素,在唱时务必唱准。
第五课 妈妈的歌
教 学 目 标
1.爱祖国、爱人民、爱长辈是我们少年儿童的祟高品格。本课的五首作品就是表现了“音乐与人”这一主题,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少儿对妈妈深切的爱。
2.在聆听《妈妈之歌》、《鲁冰花》、《小白菜》活动中了解女声、童声的演唱形式。
3.在表演《妈妈的心》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四分休止符。为《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做情景表演。
教 学 内 容
聆听《妈妈之歌》
教学基本要求
1.初听熟悉民歌演唱的内容:要求学生看着课本中的歌词,听录音播放的演唱,听后议论歌曲所反映的内容。
2.介绍纳西族民歌《妈妈之歌》的背景:包括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及“阿哈巴拉调”善于抒发对母亲恩情的歌腔。
3.复听本歌。
设问:这首歌是由男声唱?女声唱?童声唱?
4.通过音响感性地让学生感受男声、女声、童声音色的基本特征。
5.再次复听,可让学生跟着录音看着歌词轻轻哼唱,以体验母子的深情。
1.先复习上节课学的“ ”以及 “ ”。
2.通过听辨让学生一一找到图上的卡通人物。
3.按卡通人物的大小高低,排列出音的由低到高并唱准。
4.由学生板书或者在自己的课本上将音由低到高按顺序排列书写,并用手势配合唱准“ ”的音列。
聆听《鲁冰花》、《小白菜》 教学基本要求
1.初听这两首歌曲。
设问:这两首歌曲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2.讲解:这两首歌曲的歌名都是主人翁的名字,她们一个叫“鲁冰花”、一个叫“小白菜”。这两首歌曲所表达的都是对妈妈的思念,但背景不一样,谁能分析一下?请大家再听一遍。
3.复听这两首歌曲。
4.师生分析讨论两首歌曲的不同背景。
5.设问:这两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
6.再次复听:可以在心里跟录音哼唱。
7.师生讨论演唱形式。
8.师生小结:这两首歌曲的相同与不相同之处。
游戏:《跳格子》
1.游戏目的:巩固四分休止符,训练思维的敏捷。
2.说明:格子中的“x”是代号,可以是节奏,可以是任意一唱名…… ;“0”代表休止符 。
3.方法:可以任选一个方向切人跳格子,先可由教师执棒,学生跳格子试一次。后由学生执棒,分组比赛看哪组最准确。还可以学生依次轮流进行,每一位学生均可展示自己的“x”代号的名称。执棒者可轮流进行,从不同方向进行跳格子。
表演《妈妈的心》 教学基本要求
1.由课题名称直接切入导入本课。
2.教师范唱。
提出要求:设问这首歌唱什么内容?这首歌用什么速度演唱。
3.师生交流讨论上述设问。
4.听录音范唱两遍。
要求:看书上的歌谱,可以在心里轻轻地跟着录音哼唱(不出声音)。
5.设问: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谱上有休止(“0”)符?
6.讲解:休止符。音符中有休止符表示停顿,简谱中“0”表示。四分休止符与四分音符的时值是一样的,都是一拍。
7.再听录音范唱。
要求:看到谱上有休止符——“0”要休止。
8.师生讨论。设问:这首歌曲中的休止符——“0”起到什么作用?表达怎样的心理状态?
9.小结:这里四分休止符表达出儿女对妈妈甜蜜的爱心。
10.在教师的伴奏下,学唱《妈妈的心》曲调,可分为两个乐段分段学唱,唱好一个乐段再唱第二乐段。
11.设问:歌曲中“儿女”、“妈妈”、“祖国”三者的关系能理解吗?你能唱出对妈妈、对祖国的爱吗?
12.练习打击乐伴奏:
(1)徒手操作,注意第一声部双响筒的强拍休止。
(2)打击乐两个声部敲击合奏。
(3)教师弹旋律,学生奏打击乐进行合作排练。
(4)全体表演:唱、奏、跳表演《妈妈的心》,还可改变演唱形式进行表演。
表演《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教学基本要求
1.这是一首叙事性歌曲,所以教学时可以由讲故事导入。
2.由于这首歌演唱的速度比较慢,词曲结合较好,多听几遍学生就能哼唱。
3.演唱这首歌曲一定要弄清对象,即谁在唱摇篮曲?唱给谁听?
4.曲调要在唱得很流畅的基础上才能唱词。唱曲调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
5.歌曲分析设问:
(1)歌曲中有几个人物?
(2)表演中有几个动作?
(3)你能在歌曲录音作背景音乐的伴奏下把歌词改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4)这首歌演唱时应以怎样情感表演?
(5)分小组作情景表演设计,然后进行交流展示。
6.表演指导要点:
(1)演唱时心中一定要有故事的画面。
(2)演唱时必须是作为第一主人翁投人角色。深情的表演,眼前仿佛妈妈就伏在桌子上上睡觉,你在唱摇篮曲。
(3)速度在本歌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有速度适当,表演才会更为入情。
(4)声音的轻柔是表演本歌在音色上的重要特征,只有轻柔的声音才能表现宁静的气氛与情景。
教 学 建 议
1.本课内容拟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表演《妈妈的心》,学习四分休止符,聆听《妈妈之歌》。
第二课时:为《妈妈的心》配打击乐, 排序唱准。游戏:跳格子。《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曲调学唱。
第三课时:《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情景表演,聆听《鲁冰花》、《小白菜》。本课总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