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相拥一王——枣庄王山、东相山、西相山

(2023-09-13 11:47:42)
标签:

旅游

沂蒙百崮

枣庄市王山

枣庄市东相山

枣庄市西相山

分类: 沂蒙崮

 

两相拥一王——枣庄王山、东相山、西相山
东相山(南)

枣庄山亭区有崮群,其中鸡冠崮、栲栳崮、轱辘崮三崮大体南北向排列,相距不足1公里。2023年9月3日正逢星期天,中午和小妹夫到枣庄学院送下读大四的外甥女后,就开车朝鸡冠崮方向驶去,按照网友提供的路线连穿三崮。12点,我俩到达鸡冠崮南侧的黑峪村。预定路线自黑峪村直奔鸡冠崮,再往北攀登栲栳崮,最后继续往西北攀登轱辘崮后返回,估计下午5点左右返回停车处。

在村内妹夫向一位大嫂问路,她说直往北走就能上山,山上有个牛王洞,很大。我俩就往北直走去。村北是一条山涧,涧内溪水清澈,流水潺潺,路随涧走,走了半个多小时,山涧位置越来越,林子也越来越密,却没见洞的影子。打开手机地图,发现我们已位于两座大山之间,东面山是鸡冠崮,西面山名东相山,东相山西为王山,王山再西为西相山。自远处看,这三山呈现出明显的崮貌特征,显然是三座崮。查看地图,发现东西不足1.5公里距离内,东相山、王山、西相山三崮东西排列,相互间隔约700米。

行程已经偏离了预定路线,我俩只好直往北,误打误撞,登上了东相山顶北部。最后经东相山顶东南部下山,沿山梁到达鸡冠崮,因登东相山耽误了时间,就未能去栲栳崮和轱辘崮。

在《鸡冠崮》一文中曾说过,本计划将东相山和鸡冠崮一起写篇文字,回家后一查王山和东、西相山,没想到这三崮的名气这么大:王山南麓有两座王墓,王墓前有明朝洪门寺遗址,王山东南坡有占地100余亩的佛爷庙古迹,西相山顶有山寨遗迹,王山西北不远有沧浪渊和霖泽庙遗迹,相传沧浪渊为孔听《孺子歌》处也是秦汉时期“雹神”李左车隐居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有沧浪渊庙会。虽然这次没有完整逛遍东相山,王山和西相山也未去,我还是改变主意,为这三崮单独写篇文字,一是向爱崮者进行推介,二是希望自己今后能有去实现三崮连穿的机会。

王山位于山亭区北庄镇洪门村北,东依鸡冠崮,西邻沧浪渊,承水流经山 前,海拔456米,占地3300余亩。王山以西为西相山,即王山之右峰,其上有寨,废址犹存。王山东为东相山,即王山之左峰。这次我俩登顶的就是东相山。

东相山、鸡冠崮间的山涧中有多处山泉,泉水外溢,汇为小溪,溪水淙淙,南流汇合许池泉(今十里泉)水,东南流入运河。东相山的下坡片松林立,浓荫遮日,人行其间,暑意顿消。沿上坡小路攀至山腰,树木由单一松林变为混交林,种类以刺槐、柞树、片松为主。等攀至崮顶,植被又变成单一松林了。崮顶的片松粗壮挺拔,拣棵大的用米尺一测量,周长80厘米,直径25厘米,这样粗的松树比比皆是。

顶部有围墙遗迹,所谓围墙,其实就是用大石块垒砌的一道界线,高不足1米,宽半米。围墙自东北向西南上行,两侧全是未经修剪的片松,树干下部枝桠四分,相互交缠,其间挂满蛛网,异常难行。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西南方向的鸡冠崮,加上行进困难,沿围墙往西南方向走了一段后,就原路返回,自北而东南,朝东相山的东南部走去。崮顶岩石开裂,道道沟谷,深者5-6米,宽0.5-1米,树下地面及岩石表面积满厚厚的松土,是难得的栽花用土。我们经过的崮顶林木茂密,岩石参差,清光绪《峄县志》对此处景象如此描述:“自北而东,岩岫叠起,嶻嶪凌空,实维王山之左翼。其下坡陀,土石参错。”

崮下多枣、柿、花椒。光绪《峄县志》记载此地“多松柏梧楸,多柿枣小棘,多柞柘,居人皆养蚕伐炭”。“枣庄”就因多枣而得名,东相山下路边、地堰边的枣树多为野生,粗者估计树龄已近百年,枝头挂满枣子,顺手摘下几个一尝,不脆不甜,怪不得无人采收,反而是路边的酸枣酸中带甜、熟透的柿子绵柔甜蜜。路边农田中种植的大片花椒,地面落满厚厚一层花椒粒,看样子是村民放弃采摘了。价格低廉?质量不好?还是采收人手不够?这样放弃了,确实可惜!

东相山西面的王山南麓有两座王墓,“王山”一名即因此而来。光绪《峄县志》“山川考”载,“王山之阳为明鲁藩乐陵、安丘二王墓。墓前为红门村,则坟园之旧门也。茔基久夷,断碣无存。宰树摧于牧竖,宝衣残于野火,亦可悲矣”。齐鲁书社1997版《枣庄市山亭区志》“古墓葬”载,“王山古墓,位于半湖乡西北王山之南。今封土无存,地面有塌陷下沉的痕迹,似为墓室的所在地。《峄县志·古迹考》载‘明朝鲁藩乐陵王、安丘王墓,县北五十里王山麓’。经查,墓的方位及里程与记载相符。”

关于明鲁王,洪武三年(1380),明太祖第十子朱檀出生两个月后便被封为第一代鲁王,随即在兖州建鲁王府;洪武十八年(1385)十五岁的朱檀就藩兖州,兖州即升州为府,所辖州县中就有峄县(今枣庄市)。朱檀在位仅四年,即因“铒金石药,毒发伤目”而逝,年仅20岁,朱元璋谥之为“荒王”。明代对皇陵、王陵的选址十分重视,基本都是选择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山东的鲁王陵也不例外。朱檀的荒王陵位于山东邹城东北12公里大束镇尚寨村北的九龙山南麓,整个陵园布局完全符合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四神方位。

关于明乐陵王、安丘王,考《明史·诸王世表》,自宣德二年(1427)第二代鲁王朱肇辉庶五子朱泰壆始封乐陵王,至永历三年(1649)末代乐陵王朱弘枱薨,乐陵王9代223年。朱肇辉庶四子朱泰坾于宣德十年(1435)始封安丘王,至万历四十四年(1616)朱泰坾袭封。朱泰坾薨年不详,但天启年间(1621-1627)除封,则除封时间至迟在1627年,安丘王最长历9代193年。

明朝乐陵国、安丘国诸王世系基本清晰,但诸王的墓葬所在,多不明确。洪门王山南麓二王陵墓,明末清初一场特大山火将地面建筑焚毁殆尽,民国时期地下墓室又被盗一空,历代志书也无明确记载,故至今不明确到底是哪位王爷的安眠之所。

《兖州府志》载:“乐陵王朱泰壆,靖王庶第二子;安丘王朱泰坾,靖王庶第一子,均宣德二年(1427)薨。”二王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第一代鲁藩王朱檀的后人,属亲胞兄弟,同年而薨,故有人认为王山前的这处王陵,就是朱泰坾、朱泰壆这两王的陵园。也有人依据第三任安丘王朱当澻的墓圹志,提出不同意见。今山东省兖州市城北大安镇安丘府村,即安丘王府故址。朱泰坾生于永乐九年(1411),宣德二年(1427年)受封为第一任安丘王,成化八年(1472)薨。二任安丘王朱阳鐆(追封),成化三年(1467)卒。因其子朱当澻袭封,遂追封其为谥庄简王。三任安丘王朱当澻,朱阳鐆嫡子,成化十二年(1476)袭封,弘治十八年(1505)薨。安丘王朱当澻墓陵在曲阜市吴村镇王林村后。这里东西北三面环山,墓葬三座。其中一座于1958年夷为平地,墓室下塌,据出土圹志铭底铭,知墓主为第三代安丘王朱当澻。其他两墓墓主极可能是其父朱阳鐆、其祖父朱泰坾。如此,则枣庄市山亭区北庄镇洪门村王山之阳的“安丘王墓”,就不会是安丘王朱泰坾、朱阳鐆、朱当澻的三代合葬墓(另外一座“乐陵王墓”也不可能是安丘王朱泰坾之胞弟乐陵王朱泰壆的墓葬),应可能是四到八任“安丘王”其中一王的墓。第四任安丘王朱健朴在位时间为1507年—1523年,则洪门王山陵墓应是1507年以后在位的其他诸王的墓葬。

陵墓前原建有祠堂、大红门、红抱柱等,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后因山火焚烧殆尽,成为废墟,仅存门迹。据史料记载,王山古墓周围松柏挺拔高耸,气氛森严,南面建有东西向围墙,将陵墓环抱于园林之内。围墙涂以红色,并建有大红门。清初王姓来居,遂以“红门”名村,建国后改称“洪门”。洪门村种植葡萄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今天的“洪门葡萄”名扬大江南北,洪门村先后获得“省级旅游特色村”“省绿化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被称为“葡萄世博园”。

王陵前、洪门村后有洪门寺遗址。王山东南坡有佛爷庙遗址。佛爷庙占地100余亩,民间流传有佛爷骗小鬼的传说。该庙现已毁坏,仅存旧址。庙北侧有泉,泉边断碑上刻“龙王圣水泉”五字。此泉大旱不竭,已被村民用于饮用和农田灌溉。

光绪《峄县志》,“王山西曰西相山,亦名西厢山,又名右峰山。高峻与东相山埒,西北与诸山接,莽沧不见其尾。其上有寨,废址犹存”。王山以西800米处就是西相山,崮顶有山寨遗迹。西相山山坡陡峭,山顶平阔,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3300余亩,曾建有山寨,大小房屋200余间,最高处建有四合院,是清咸丰年间寨主王继与儿子王怀议事居住之地。顶西两眼山泉,水源充盈,大旱不涸。清末,洪门庄主王继、王怀父子为防匪患,携家眷上山结寨,其后众多乡邻陆续上山,公推王继为大寨主,王怀为二寨主,组成800余人的武装队伍。山上建有演武厅、演兵场,插旗树标。后因王继父子响应台儿庄运河沿岸的幅军共同抗清,1863年3月,山寨被峄县县令张振荣带领官军及大部民团攻破,大寨主王继战死,二寨主王怀带领残部突围后孤身逃往外地。现存沿山而建的多段寨墙及崮顶四合院遗迹等。

西相山西侧700米处就是史传孔子听“孺子之歌”的沧浪渊。明万历《兖州府志》载“车稍山,在县(峄县)北六十里,沧浪之水出焉,四围峰峦突兀,俯瞰涧谷,涧下一池,水深莫测……”清康熙《峰县志》载,“峄西北六十里,有渊曰沧浪,巨坝连匼,葜波澄洁,此渊有龙,龙能出云为风雨以敷祐吾人,旱祷则辄雨。……峰峦突兀,岩崖连络,有翼然居乎其中者,为沧浪霖泽庙焉。霖泽者,盖宋宣和中所赐庙颜也。庙背负竣山,俯临深涧,下有二池,深阔约寻丈,水色墨如也。下池深上池之半,而阔过之,两崖壁立,不可近视,古木苍藤,掩映蔽芾。庙而祀之,不知几千百年矣。”清乾隆《峄县志》载“沧浪渊,县北六十里,车稍峪下,相传为孔圣听《孺子歌》处,渊西旧有石刻”清光绪《峄县志》载,红门村前为涧,沧浪之水自西来,绕其前而南流”。齐鲁书社1997年版《枣庄市山亭区志》“沧浪渊”条更有详细记载,“沧浪渊霖泽庙,位于傅庄乡王湾村南。据传孔子游历到此,观其景,叹为养性之佳所,则留居于此年余,常有孺子弹琴唱曲伴其赏月。后人据此立一石碑载:‘孔子听孺子歌处。’可见,此胜地古今闻名。此处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逢庙会,狮子、龙灯、花船、高跷、耍拳卖艺,热闹非凡。……据考,处于渊北旁的霖泽庙,始建于宋代,明天启年间曾重修扩建,至清代先后有马公、详公、华公、敛财集粮招众僧修葺。……庙宇虽几经焚烧,历经沧桑,但此处的自然风光依然如故。”传沧浪渊还是秦汉时期李左车隐居的地方,李左车死后被崇为雹神,行雨、雹之司,老百姓尊其为沧老爷。

最后再就这三崮的名称讨论一下。古今地方志书、今人文章中,关于这三崮计有王山、苍山、三峰山、车梢山、花盘山、堵头山、东方山、东相山、东厢山、东镶山、左峰山、西相山、西厢山、西镶山、右峰山等诸多称呼,其中有古名有今名,有名称不同但实指同一山,有的名称所指并不在这三崮之中……

清光绪峄县志说,“虽邑人生长其间者,亦不能尽名也,又况文人学士游览山林,尤多流连风景,张其事而不核其实者耶”,“虽土人家其侧,犹未能一一述其名”,“旧志载山,方位里数多舛错”,故今天如对古名一一坐实,确非易事。尽管如此,我还是就所掌握的资料,将这三崮的名称简要辨析一下,不一定准确,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三崮自东往西,今天的正确名称应分别是东相山、王山、西相山。

先说说王山。清光绪《峄县志》载,县远郊北境次山自中至东者,其首山曰王山一名苍山,又名三峰山。城北五十里,山势广大,绵亘数十里,其上三峰骈列,巍然如屯云中。中峰尤巃耸端重,不与群山为伍。“王山”,是今西相山、王山、东相山三崮的统称“王山”,单指东、中、西三峰中的中峰。自古以来,这三崮林木蓊郁,百草丛生,步入山中,举目无日,但见苍碧一色,故名“苍山”;又因“三峰骈列”,故又名“三峰山”;自从中峰南麓埋葬了鲁藩“乐陵”“安丘”二王之后,“苍山”便始名“王山”至今。

东相山,又有东厢山、东镶山、左峰山等名;西相山,又有西厢山、西镶山、右峰山等名。王山二王墓,选在山的中峰阳坡阔处左右两山相拥,取“二相拥一王”寓意,左右两峰遂名“东相山”“西相山”,后来“相”讹写“厢”或“镶”比如多数的网络地图就标为“东镶山”“西镶山”,这与实际不符,应以“相”为准。

至于车梢山,《明一统志》卷23兖州府车梢山在峄县北六十里,一名三峰山,沧浪渊出此”,这是将“车梢山”误为“王山”了。明万历《兖州府志》载“车稍山,在县峄县北六十里,即《寰宇记》花盘山也,沧浪之水出焉”;《方舆纪要》卷三十二,又车梢山亦与君山(抱犊)相接。《寰宇记》谓之花盘山,亦名三峰山,沧浪渊水出焉,即氶水上源也……出县北六十里花盘山之车梢谷,其源曰沧浪渊,南流合许池(今十里泉)水”。这是皆将“车梢山”又误为“花盘山”了。

关于花盘山、堵头山,清光绪《峄县志》,右为焦山头,车梢之东峰也。岩岫崚嶒,削立千尺,若人冠剑旁侍。其前层峦叠嶂,中一峰,如文笔高插天半者,赵山也今照山。山之阳为明鲁藩乐陵、安丘二王墓”,“花盘山,俗名堵头山。即《寰宇记》所谓花盘山也,即山下村犹呼为‘定花盘’云。《通志》以为即车梢山,又谓沧浪渊出此,皆误”,“车梢山,旧志以为‘三峰山’,《通志》引《寰宇记》以为‘花盘山’,皆误。城北五十里,北负苍山,南跨云谷,其东一峰……是为焦山”,“东相山,即王山之左峰也。《旧志》云在车梢西南,不知车梢西南为积料崮(今鸡冠子谷),别无山也”,“西相山,《旧志》云在车梢东,不知车梢东为花盘诸峰,更无他山。高峻与东相山埒,西北与诸山接,莽沧不见其尾”。

以上记载中,《兖州府志》《寰宇记》《方舆纪要》所载皆误,只有光绪《峄县志》基本正确。古“车梢山”,和古“王山”一样,并非单指一山,而是指一处山群,古“车梢山”范围大体包括今天的红顶、李顶、胡顶、独山、大山、焦山诸山;“花盘山”“堵头山”,即今定盘山口。

关于东方山,山东省地图出版社枣庄市山亭区志(1983-2002)》、齐鲁书社枣庄市山亭区志(1997)》皆载,“东方山,又名三峰山,《寰宇记》称花盘山,位于北庄镇的傅庄乡东南与半湖乡交界处,海拔高度418米”“东方山”即今熊耳山以西的防山(西小观村西),“三峰山”即今王山三峰,“花盘山”即今定盘山口。以上两志是将三山为一山了

2023年9月13日

两相拥一王——枣庄王山、东相山、西相山
东相山(悬崖)

 


两相拥一王——枣庄王山、东相山、西相山

两相拥一王——枣庄王山、东相山、西相山

两相拥一王——枣庄王山、东相山、西相山
东相山(崮顶围墙)

参考资料:

光绪峄县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

《光绪峄县乡土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中华书局,2005

《枣庄市山亭区志(1983-2002)》,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枣庄市山亭区志(1997)》,齐鲁书社

《枣庄市台儿庄区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枣庄市市中区志》,中华书局,1998

《百度百科·沧浪渊》

《山亭:十泉一洞两王陵 万紫千红洪门村》,枣庄晚报·2016-10-29

《山东枣庄大明鲁藩王陵墓考》,朱钰建,朱氏文化论坛,2017-03-13

《东山腰朱氏,枣庄古槐树下的鲁王后裔》,日月存心2020-11-04

王山》,张建营、季洪亮,载2021年4月14日《山亭周讯

葡萄架上种出“紧俏货”》,张建营,枣庄档案 2022-09-19

本盛解读山海经<</span>东次二经>盧其之山在哪里?》,2022-12-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