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庄·桃花涧的传说(沂水县沂城街道)】
长安庄位于沂水县沂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6公里,东(营)红(花埠)公路西侧。为全镇乃至全县古老村庄之一。村内有一株千年国槐,现已枯死。相传孟姓在南宋(1127-1279年)于此立村,孟姓茔地曾有元代墓碑。以村西北沟涧中多桃树,春天桃花盛开景色迷人而得名“桃花涧”。清康熙十三年重修《五圣堂碑》刻有“桃花涧”之名。当时的路线设计多取道村庄。因之,路线弯曲不平。如沂水至青州的大路,自县城向北,仍流传着这样的俚语:“出来城,朝北看,七里堡子、桃花涧,韩家曲、道托店,高桥、沭水共马站。”民国初,村里专司调处民事纠纷的刘建堂和塾师徐鸿龄等议,以“桃花”为村名,有伤大雅,遂呈请县公署批准备案,于1914年以吉祥意改村名为长安庄。2012年更名长安社区。
该村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较浓厚。每年正月,有踏高跷、冲旱船道邻村演出的习俗。1929年,参与《八仙上寿》、《许仙游湖》等节目演出的村民有100余人。40年代,成立了秧歌队和剧团,排练节目到邻村巡回演出。孟良崮战役结束后,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南场、井峪休整,村剧团前往慰问演出,受到指战员的广泛好评。部队特意赠送该村民兵队步枪12支,子弹1000发。改革开放后,村剧团解体。
该村还有许多传说故事。
一、鹞子峪和走马岭的传说。
鹞子峪在现沂城街道办事处北张庄村的东北方向,从前是一条大沟,现在修成大路了。走马岭即是长安村的西南岭,亦即七里铺子的北岭。传说,有一年乾隆下江南,率领执事、卫队甚众(不是微服私访)。原计划走山东南下,诸城人刘墉得知,恐皇帝大队人马路过山东,山东人民须供奉吃住,更有官兵勒索,即启奏皇上说,山东是山多路小难以行走,有鹰愁难过的鹞子峪,寸步难行的走马岭。于是乾隆一行改走河南。其实鹞子峪、走马岭不陡也不险,并不难行。
二、杏花村的传说。
长安庄在民国以前叫“桃花涧”,民国初年改名叫长安庄。长安庄的东北洼,解放前是一片碎砖烂瓦的荒滩,约二百余亩。五十年代合作化时期,长安大队的社员将这片荒滩深翻整平,碎砖烂瓦运到东边河里,发大水时冲走。从此这二百余亩整翻的土地成了长安庄的主要产粮基地。
这片荒滩,传说就是原来的杏花村。杏花村有一地主姓蔡名青,拥有上千亩土地,村中其他户都是他的佃户。有一年,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从村西大路上行进,见一块地里有12把耩(音将)子耩地,乾隆皇帝问耩的是什么庄稼,耩地的农民说耩的是“黄谷”,乾隆错听成“黄瓜”,就又问:“你们耩这么多黄瓜干什么?”耩地的知道他听错了,其中一人便逢场作戏地开玩笑说:“耩这么多黄瓜还不够拌凉菜吃的来!”谁知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乾隆心想:用十二把耩子耩黄瓜,还不够拌凉菜吃的,可见这户人丁不少,若扯旗造反,我大清江山岂不可危?乾隆从江南回来后,就派了一员大将率兵进剿杏花村。清兵驻在桃花涧,将杏花村包围,见人就杀,见物就抢,最后放火将茅屋烧尽,连桃花涧也被清兵糟蹋的不轻。
当时蔡青之次子因走亲戚外出幸免于难。他回到家中,见家中遭兵劫火焚,乃到岭东边一个山沟里盖了间茅屋居住,开荒种田为生,不敢姓蔡了,改名换姓。他恐日后子孙忘了本姓,就将所居山沟定名为蔡峪,后来居住的多了,成了个小庄,就是现在的蔡峪村。
据说蔡青原来土地并不太多,他家雇了一个小长工叫王小,每天给他干挑水、垫栏、割草喂驴等杂活。有一天王小到东边大山旺(即伏山)去割草,见沟上头有一片茅草绿油油的,他就割了一筐回家,第二天路过这里,见茅草长得和原先一样,就又割了一筐回家。以后他天天到这里割茅草。蔡青就问王小,哪里有这么多茅草。王小就把东山旺沟里茅草割了又长出来的事情对蔡青说了。次日,蔡青和王小拿着镢掀来到茅草地,待王小割完草,二人就用镢掀往下挖,挖到三尺深,挖出一个生锈的铁锅来。蔡青把铁锅拿回家放在墙根作喂狗用。自从用这个铁锅喂狗,狗食天天不见少,家中人以为是“狗眠食”(即歇食),也没在意。
有一天,蔡青雇了八个短工给他锄地,吃早饭时,有一个短工将锄竖在这个铁锅里,饭后又去锄地去了。蔡青发现狗食锅里有一张锄,不知哪个短工吃了饭没去锄地,就急忙跑到地里问:“你们谁没来锄地?”短工们说:“我们八个都来了。”蔡青数了数,果然一个不少。就又问:“那锅里那张锄是谁的?”有一个短工说:“那是我吃饭时竖在锅里的,这不我又扛了来锄地了。”蔡青见那张锄和锅里的一模一样,就知道这个锅是个宝物,就是人们说的聚宝盆。他回家后将银钱放在那个铁锅里,拿出来还有,这下子他的钱很多很多了。他就用银钱高价收买土地,将村周围的土地都买了来,卖地户成了他的佃户,不几年成了拥有千亩良田的大地主。
乾隆派兵进剿杏花村时,王小什么也没拿,背着那个铁锅就跑了,跑到村外,清兵追赶,见是个未成年的孩子,穿的破烂不堪,也就不追了。王小一口气跑到高桥北边的凤凰山,四顾无人,就将宝物埋在山上,在上面载了棵小松树做记号,以便待日后来取。后来王小再来这山上取那宝物,见满山是松树,刨了几十棵也没找到自己载的那棵,那铁锅就再也找不到了。
(传说故事根据张之栋《沂水地名人物趣谈》,载《沂水文史资料》第10辑)
加载中,请稍候......